医生如何正确接诊


  这个题目有点不好讲,单是题目本身,就曾几经变动。先是叫“接诊技巧”,后改为“接诊艺术”、“接诊态度”,最后才定为现名。改名的过程,反映了想从注重外在表现,到强调内涵的考虑过程。
 
  为什么要讲“接诊” 
  一是由于疾病谱的改变,对当前多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来说,心理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二是人们已经不仅满足于能看上病,看好病,而且希望医生有很好的人品,能关心他、同情他、帮助他。医生留给病人的“首次印象”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要重视接诊的原因。 
  近来在提倡病人选医生,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当然,实际做起来也有难处。不少病人家属反映:仅凭张挂医生照片、简介,并无多少参考价值。医生的名声是干出来的,由病家口耳相传,逐渐广为人知。医生不同于演员,不能靠炒作,只能靠实际成绩。医生适当地“包装”自己也无可厚非,但必须有明确的原则性,即是为了病人,不能像江湖游医故弄玄虚骗取信任。 
  但我们有些医生却走了另一极端,总以为,我只要给你看病就是啦,其他都是不值得计较的事。这反映出他对医学的社会性没有很好地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允许病人挑选医生,医生内部也会形成竞争机制,所以医生要更好地展示自己。 
  医生接诊病人的基础靠什么?有人说要有高尚的医德,但是离开技术孤立地说医德我觉得也不行。因为如果没有技术,医德只是一种愿望,很难发挥实际作用。接诊应该是医生品德和知识、技术、能力、经验等各种积累的高度浓缩结果,所谓“厚积薄发”。很难对不同风格的接诊评定优劣对错,关键在于病人对它的感受。 
  还需要说明的是,接诊不仅是医生个人的事,与医院的总体氛围紧密相关。例如,为什么不少病人到医院就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能不能使他们一进医院就有人关心照顾,或至少是感到有人关怀,可以安安心心地看病呢?要做到这点,整个医院都得做大量工作。
 
  医院应“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这话是很对的,问题是做到没有?特别是大医院,分科细,对专科医生的科研提高很有好处,但对培养住院医师就不大有利,对病人就更是麻烦。得先弄清自己得的是哪科的病,否则连号也不知怎么挂。发烧待查,哪科都不愿收,如果同时患了涉及两科以上的疾病,那就哪科都不愿收。我做大内科主任时,曾提出各小科应准备15%病床收分科不明病人,当时一位教授认为还不够,但小科主任们都不肯接受。专科医院也分出三级科甚至四级科。比如儿童医院、口腔医院、肿瘤医院,是否也有这种
情况? 
  除了上述“横向分科”外,还有没有“纵向分科”呢?比如急诊科室。如果请你出诊,一看不是急症,你会不高兴吗?如果出诊碰到你不感兴趣的病,你会怎么对待? 
  对这类情况,不能说医生毫无道理。但恐怕只有站在病人和家属立场上,将心比心地想想,医生才能心平气和。 
Re:医生如何正确接诊 
  医生与病人的关系 
  通常流行的提法是“为病人服务”、“待病人如亲人”,实际上不少医生并不赞成这种提法,认为它带着太多的感情色彩,反而淡化了职责问题。那种关系,在战争时期是对的,而现在公众已经在讨论,病人是否是消费者。病人及家属对医护人员既有信任的一面,又有戒备的一面。即使医生想对病人如亲人,对方还未必接受呢。
 
  医生应该带着深厚的感情,千方百计地为病人治病,但心里应明白,医患之间首先是一种契约关系、合同关系或法律关系。一旦医生违反了规章制度,发生了差错事故,医院可以对他批评处分,执法部门也可以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医生的职责,既应自觉遵守,同时又带着强制性。客观上,医患之间就是这种关系。而医务工作又需要在工作中倾注感情,使病人感到温暖。这就是医生和病人的基本关系。医务人员势必兼顾这两方面,才能做好工作。特别困难的是急诊科室,病人来得突然,病情变化快,应该力求兼顾,适当解释,争取得到病人理解。 

标签:
  • 开诊所赚钱
  •  
  • 开诊所
  • 更多栏目最新
    女孩白手起家办起小小诊所有模有样
    女孩白手起家办起小小诊所有
    1980年8月11日出生的赵丽娜刚出生时,大大的眼睛,高挺的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