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场的综合管理


蛇类的饲养管理颇有特色。不仅需要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而且受蛇的活动规律影响,有严格的季节规律。这里只主要阐述一般蛇场的饲养管理。

(一)养蛇场管理要求

养蛇场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热爱养蛇,工作认真负责,养成爱护动物的良好作风,减少人为动物死亡。工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入蛇场前不得饮酒。进入养蛇场要做好个人防护,穿高腰靴、皮鞋、长袖内衣,必要时戴防护帽。不允许徒手直接抓取毒蛇。蛇钳等捕蛇工具要轻拿轻放。夜间巡查蛇场时,照明设备要远离侧面或使用手电筒等,注意路边和脚下,晚上最好不要直接进入蛇场,可以在墙顶观察。蛇场作业一般应两人同行,互相照应,目的是防止毒蛇咬伤。

经常检查蛇场周围的墙壁、墙基和下水道出口。如有鼠洞、裂缝,应及时修补。注意靠墙的树冠,如有伸出墙外的,应及时修剪,防止蛇从蛇场逃出,造成损失或逃往居民区伤害人的区域。如果养蛇场靠近居民区,应向周围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以获得合作和支持。严禁外人私自进入养蛇场逗蛇。保持养蛇场安静,尽量减少干扰。

养蛇场应保持清洁卫生。蛇巢必须经常检查。被咬死的小动物和未被吞食的小动物以及死蛇要及时清理,以免腐烂发臭。蛇饮水要及时更新,保证水源不受污染。田间植被要定期修剪,这样既能起到遮荫、避暑的作用,又能绿化、美化环境。

工作人员要努力把养蛇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使之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科研成果。无论饲养哪种蛇,都要详细记录蛇在田间的活动情况,如冬眠时的冬眠温度、湿度和效果,以及幼蛇在冬眠期间的产卵日期、过程、孵化和孵化情况等。妊娠期。随后记录幼蛇的摄食习性和活动规律,并记录成熟期幼蛇的成熟规律、剥皮次数、捕食特性、食性、饮水、活动规律等。工作人员应掌握蛇类防治方法,延长蛇的生存期,为逐步掌握蛇的摄食规律积累经验。

(二)蛇类的饮食管理

为降低蛇在养殖中的发病率和各种病虫害的传染率,在养殖中应注意蛇的饮食卫生。应检查饲料来源,严重污染或腐败的饲料不能被蛇吃。投放饲料应根据季节和蛇类捕食情况定时定量,一般3天5天投放1次,每次投放量以饲养量为准。

蛇占全餐的1/31/4。饲料要根据你养的蛇种的习性投放。比如在早上或晚上活动的蛇种,放在傍晚比较合适;比如鱼、泥鳅、黄鳝等出水后容易死亡变质的食物,最好在阴雨天投放,尤其是下小雨的时候,这样饲料才能活得久时间长了不容易变质。如果青蛙同时在田间饲养,管理起来比较容易,只要定期补充检疫后的青蛙或蝌蚪,让蛇类自由捕食即可。解毒饲养的蛇在解毒前7天和解毒后3天内应停止进食,因为在解毒前7天内进食会影响解毒量,而解毒后的蛇在一定时间后不会恢复,捕食率低。进食后难以消化。对不捕食的蛇应进行检查,若有病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可少量投喂。投掷食物时掌握好温度,以1828最为适宜,低于15或高于30,蛇基本不捕食食物。

此外,一定要喝水。特别是在南方,冬眠期短。即使在冬眠期间,如果温度升高,部分蛇可能会苏醒过来,这时候就需要喝水了。因此,养蛇场应常年有充足的水源供应。蛇对口渴的抵抗力远不如对饥饿的抵抗力,保证水的供应对于提高它们的存活率非常重要。

(三)幼蛇的孵化与管理

蛇卵的孵化和幼蛇的管理规律尚未完全掌握,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因此,在管理上,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产卵时间和地点,当时的天气和温度,产卵过程,卵的数量、重量、体积等,窝产仔数,是否死产,幼蛇的身长、体重、状况等待。

孵化过程应记录起止日期、蛇种和数量、孵化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等)、孵化器情况、卵的状态和颜色、是否皱缩、孵化情况、孵化率和孵化结束时幼蛇的孵化天数。结束日期等。一般应每天或隔日观察记录一次,必要时按规定清单观察。

蛇是出生后半年以内的幼蛇,半年后达到繁殖能力阶段的称为幼蛇。幼蛇的饲养要观察出生后的状态,如脱皮、饮水、捕食时间、习性、体重增减等;喂养情况,如食物种类、喂养方式、数量、进食前后状态等。如果在繁殖过程中死亡,则需要分析死亡原因,记录存活天数,对饲养条件(如温度、湿度、饲养场所的处理等)进行更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值班人员较多时,应签上观察员姓名,以供检查。有条件的,应密切观察幼蛇,记录其食性、生活规律、捕食情况、摄食量、生长速度、性成熟时间、初次交配时间、交配后怀孕情况等。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4)休眠管理

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进入冬眠期时,一般在蛇场的蛇窝上盖上一些野草、草袋、稻草等保暖物品就可以了。如果蛇场与洞相连,冬天蛇可入洞冬眠。在北方,还没有修建蛇类冬眠场所的成功经验。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蛇群居于地势较好、位置较高、避风向阳、深度在冻土层以下的山坡上。据介绍,蛇类在2至5、相对湿度50%至80%的环境中较适宜冬眠。蛇能维持生命中最低的新陈代谢率,储存体力,度过漫长的严冬时节。而在养殖中,人为创造的条件更难保证蛇顺利冬眠。原因是温度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湿度不好控制。当温度超过8并持续较长时间时,蛇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可能导致蛇苏醒,入冬前储存的能量无法维持刺痛,或维持

持不到出蜇后尚不能进食的阶段时,蛇很快 死亡。如温度过低,蛇可能被冻死。特别是东北地区蛇的冬眠期长达6月〜7月,在入蜇 前能量贮备不足也是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人工冬眠场所的湿度也很重要,湿度过高,蛇 易生长黑霉斑,并且可使温度降低;但湿度过低,蛇虽然冬眠代谢很低,可蒸发作用加 强,容易干死。

综上所述,蛇冬眠的基本条件有三点:温度、湿度和营养。因此冬眠管理在选择冬 眠场地时首先要保证前两点,其次争取让入蜇前的蛇都能有较好的营养。

除此外,冬眠期的蛇基本处于假死状态,对外来侵害无抵御能力。因此,在冬眠场 所内要严防老鼠,因为老鼠可以把冬眠中的蛇当成荣餐。蛇冬眠场地应设在地势较高的 地方或通风良好的山阳坡。蛇窝或山洞经过人工修筑后,再适当地放入草类,让蛇自然 钻入。洞口留有通气孔,把门封好,等到出蜇前再把封门打开,让蛇自然爬出,抓回饲 养。在地势较低的地方或在平地挖洞做蛇窝是不可取的,因为虽然在入蜇前秋季地下水 位较低,窝内比较干爽,但在出蜇前冬雪融化后流入窝内或地下水位升高,将使没有苏 醒的蛇浸泡在水里而死亡,在这方面是有一定教训的。冬眠期的管理内容较少,主要应 记录入蜇时间、入蜇数量,甚至包括年龄、性别、越冬的基本条件,在冬眠期测定温度、 湿度,每天应测1次〜2次,从中发现其规律。有条件的为了研究起见,可设立几个温度 条件,每种条件相互对比,从中选出较好条件。

(五)捕食季节管理

捕食季节管理分两个方面,一是蛇本身的管理,二是环境管理。蛇的管理重点是饮、 食和蛇的疾病防治,特别是蛇的饮食与疾病有直接关系。蛇在野外的饮食是无规律的,有 时几天吃不上一次食物,但吃一次食物又能维持相当长的时间,长期以来养成了耐饥的 能力。但对于水则不然,虽不像许多动物那样时时刻刻离不开水,但耐渴远不如耐饥强, 特别是天气炎热时更是如此,所以保证水的供应是蛇场必须的。再就是密切观察,如果 发现蛇有病,应积极治疗或淘汰,以免影响其他蛇的生存。环境管理主要是防治病虫害, 包括植物上的病虫害。在除虫时,农药的浓度不应过高,以免对蛇有所损伤。另外应注 意驱赶蛇的天敌,如鹰、黄鼠狼、刺猬及某些家禽或家畜等。教育无关人员不到蛇场逗 留,以免发生蛇咬伤等。有时要注意蛇场周围是否有与饲养场内品种相同的蛇,分析是 否蛇场四周有不严密的地方,如有发现,及时维修,以免蛇逃逸或伤人。并且应设有值 班制度,保证24h内不间断有人坚守岗位。

 

下一篇:养蛇需要什么
标签:
  • 养蛇经验
  •  
  • 怎样养蛇
  • 更多栏目最新
    蛇为什么冬眠?蛇冬眠的时间?蛇冬眠的特点
    蛇为什么冬眠?蛇冬眠的时间?
    1.蛇为什么冬眠 养殖蛇时候我们要做到多学习,多思考,
    怎样区别有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
    怎样区别有毒蛇和无毒蛇的区
    全世界的蛇类约有25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有蛇约
    蛇的听觉、视觉、味觉和嗅觉特点
    蛇的听觉、视觉、味觉和嗅觉
    1.蛇的听觉 蛇养殖看似容易,当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