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枯萎病的防治


稻瘟病是糯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可造成糯米大幅减产。严重时产量会减少40%~50%,甚至颗粒无收。均匀分布于世界所有水稻产区。该病发生部位广泛,多发生在叶、节上。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尤其是耳颈瘟或节瘟发生早且严重,可造成白穗,甚至减产。

1. 症状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瘟病、磕头瘟。全国各稻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叶、茎、穗。因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籽粒瘟。苗瘟发生在三叶前,由种子携带的病菌引起。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变褐色,卷曲死亡。湿度较高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菌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稻瘟病是糯稻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在该病流行地区,产量一般减少10%20%,严重时可达40%50%。特别严重的田地甚至可能失去收成。

叶瘟: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分蘖期至拔节期为害较严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的差异,病斑分为四种类型。慢性病变:叶片上最初出现深绿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毽子斑,常有延长的棕色坏死线。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棕色,外面有淡黄色晕,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相连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变发展缓慢。急性病斑:感病品种上形成深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面两侧有棕色霉层。当条件不适合该病时,就会转变成慢性病变。白斑型病斑:受害幼叶发病后,出现白色近圆形小斑点,不产生孢子。当气候条件有利于它们扩张时,它们就会变成急性病变。褐斑病斑:多见于高抗性品种或老叶上。针尖大小的棕色斑点仅出现在叶脉之间。节点温度:常出现在抽穗后。褐色斑点最初出现在水稻节上,随后逐渐向节周围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如果发生得早,就会形成干燥的白色耳朵。仅发生在一侧,导致茎弯曲。颈部真菌:最初形成褐色小斑点,蔓延后在耳颈部变成褐色,也会导致耳朵枯萎、变白。发病较晚的人可能会出现不良症状。枝干或穗轴的损坏会导致小穗无法长出。粒瘟:产生棕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点,可使稻米变黑。有些谷壳没有症状,但谷壳受损并变成棕色,导致种子被细菌感染。

2、发病规律: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水稻上越冬。次年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水稻植株上。它们发芽并侵入宿主并扩散到邻近细胞,形成中心患病植物。病区形成的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再次感染。播种受感染的种子会引起苗瘟。适宜的温度和高湿条件以及雨、雾、露等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菌丝生长的温度极限为8-37,最适温度为26-28。孢子形成的温度限制为10-35,以25-28最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孢子萌发需要有水,持续6-8小时。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形成附壁并产生侵入丝,穿透水稻植株的表皮,在细胞间传播,吸收营养。连续阴雨天气、日照不足、时晴时雨的天气,或早晚阴天、凝露的情况,都会导致病害迅速蔓延。品种抗性随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品种的不同而不同。籼稻品种总体优于粳稻品种。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抗性表现也不同。幼苗在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此病。圆茎期发病较轻,组织嫩期则同器官或组织受害较重。穗期初期抗病能力较弱。过量施用氮肥对该病有利。过早放水或长期深灌,会导致根系发育不良,抗病力弱,病情严重。

三、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择抗病品种。

(2)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秆,消除病菌源。

(三)加强肥水管理科学管理肥水,不仅可以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而且可以促进糯米健康生长,提高抗病能力,从而实现高产稳产。注重氮、磷、钾配合施用,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适当使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以便施足钾肥,提早追肥,中期监测苗情。田野被天空精心施肥。硅、镁肥料混施,可促进硅酸的吸收,显着降低发病率。绿肥埋入绿肥的量要适当。施用适量的石灰可以促进其腐烂,并中和酸性。冷浸田应注意增加磷肥的施用量。

(4)稻瘟病发病初期用药防治。

标签:
  • 农作物种植方法
  •  
  • 学习农作物种植
  • 更多栏目最新
    种植红薯,怎么判断深栽和浅栽?菜农必知!
    种植红薯,怎么判断深栽和浅栽
    清明节前后是种田的好时节,农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耕作。在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