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放流增殖技术的要点是什么


大量实验证明,海参放流增殖是增加自然海域海参资源的重要途径。该技术已在多地采用,效果良好。海参放流繁殖技术要点如下:

一、放流海区的选择

1、底质:成体海参多生活在大叶繁盛的岩礁、岩石底质和砂质泥质底质中。礁石缝隙、岩石下以及大叶藻的根茎,为海参躲避风浪或避暑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2、地点:嫩参投放区适宜水深在2-4米以内。放生的幼苗在生长过程中会向深水移动,5-15米水深范围内必须具备成年参生活所需的其他环境条件。

3、海况:养殖区应选择水质清澈、潮平缓缓、有涡流、无淡水注入的地方。

4、饲料条件:增殖海域的饲料条件是影响海参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释放区域应选择在水质肥沃、营养物质丰富(大叶植物、大型藻类繁盛)的水域。

二、放流增殖海区环境改造

人参栖息量与海域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在选择放流增强海域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海域因地制宜不足或缺乏的情况。改造海域环境可采取以下措施:

1、投石、投海参礁

投石、投海参礁采集海参效果非常显着。单位面积海参分布高达20-23头/平方米。抛石海域应选择硬沙或沙底、砾石底。应在幼苗上撒石。在种子发布前3-5 个月内完成。

抛石时,将石块装上船,船将石块运至卸料海域,以堆的形式抛入海底。每堆石块约10平方米,堆石之间的距离为10米至12米。

潜水员向海面投掷石块后,潜入海底,将投掷的石块适当收集整理。

2、海底爆破筑礁

近年来,通过对不同海域海参的反复生态调查和增殖调查发现,巨峰状、平状岩礁区海参自然栖息地很小,岩石利用率低低的。

为了充分利用海底的礁石资源,可采用海底爆破方法改造海底环境,增加海参栖息量。

3、建造海底人工藻(林)场

在人工投石、海参投礁的地区,以及大叶植物、大型藻类缺乏或不足的天然海域,可建设人工藻(林)场,改善环境条件。

简单易行的方法是繁殖或规划建设藻(林)场,放入裙带菜孢子叶。用量应控制在每公顷孢子叶100公斤左右。

每年5月至6月,采集裙带菜成熟的孢子叶,装入尼龙网袋中。每个网袋内的孢子叶重约15公斤,然后将网袋口扎紧。

为了防止网袋被风浪和水流冲走,每个网袋必须绑在重约40公斤的石头或小型水泥结构上。

抛掷时,将网袋连同石块一起抛入指定海域。一般经过3-4年,海底石礁、海参礁上即可形成茂密的裙带菜林。

三、放流苗种规格及放流方法

1、放流苗种规格

实验表明,体长小于10毫米的人工苗个体个体较弱,难以适应剧烈的环境变化,容易受到有害生物的侵袭。

体长1020毫米的幼参,对有害生物的抵抗力较差。一般海域适宜放流液长25-30毫米左右的人工参苗,成活率可达30%以上。

近年来的实际生产中,嫩参的释放量有较大的趋势。有的地区,人参苗越冬后,次年春季体长达到80100毫米以上时再次放出。预计成活率将达到100%。

2、放流方法

幼苗释放通常由潜水员完成。将苗木预先包装在聚乙烯网袋(尺寸为4030厘米)中,密度为2000-4000头,每个槽可放置20-30袋。

释放时间应为最低潮或退潮时间。潜水员将携带人参苗袋潜入海底打开网袋口,靠近岩石和礁石,将人参苗轻轻撒在岩石和礁石上。

也可采用笼放法放人参苗。这种方法是当参苗运到放水区时,先将网袋内的参苗移至准备好的梯形、圆柱形或方形网箱中。笼子由铁条支撑。

网的网眼尺寸为1毫米,然后潜水员携带网箱沉入海底,并将网箱牢固地固定在海底,避免被风浪冲走,然后打开底部笼子的边缘,让人参幼苗自行爬出并展开。

四、苗种放流后的管理

海参活动性较差,只要条件适宜,一般不会长距离移动。放流后海域管理的主要措施如下:

1、保护幼参,提高幼参的成活率

放苗前,尽量捕捉放流海域可疑的幼参有害生物,如海虫、日本鲟等,使用网箱排水时,需经常潜水观察牢固度防止幼苗在笼内丢失。

放流后,不要在放流区随意采集青蒿、沙门氏菌等大叶、大型藻类,以免将幼参与藻类一起带出。

2、增殖海区的看护

由于海参活动能力弱,生活在浅水区,容易遭到偷猎,有时给生产经营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海域的护理尤为重要。需要安排专人日夜连续看护,并关闭增殖区,特别是3-7月和10-12月海参正常活动和摄食期间。

3、积极做好资源的繁殖保护

严格规范捕捞规格,尽可能改春捕为秋捕,增加亲鱼在海域自然繁殖后代的机会,规定休渔期,实行轮作捕捞。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标签:
  • 养殖方法
  •  
  • 养殖经验
  • 更多栏目最新
    海参度夏风险大?这样做帮助海参轻松度夏
    海参度夏风险大?这样做帮助海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夏季的高温必然越来越剧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