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机械耕整地准备大豆种植


(一)大豆生长发育与土壤环境条件1、土壤质地

大豆最理想的土壤质地是粘质砂壤土、粘壤土、砂壤土,因为这三种土壤通气条件较好,保水能力较好。沙土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差;粘土保水能力强,但通气性差。

2、土壤有机质

一般情况下,大豆种子在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上生长良好,植株发育茂盛,种子产量高。在大豆生产类似条件下,如果土壤有机质一般为3-4%,每公顷产量可达2250公斤;如果有机质含量大于4%,每公顷产量可达3000公斤左右。

3. 土壤酸碱度

土壤pH具有固定、释放和淋溶养分的作用,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理化性质有一定的影响。大豆对土壤pH值相对敏感。土壤酸碱度对大豆根瘤的影响比对根生长的影响更明显11

4、土壤湿度

大豆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种子需要吸收相当于种子重量90-110%的水分,约为谷类作物的两倍。苗期,上部植物生长较慢,根部需要生长较快,对土壤湿度的要求相对较少。一些;开花结荚期需要较大量的土壤水分,以满足大豆生长发育的需要。大豆是需水量较大的作物,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如果低于50%,大豆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

5、土壤温度

种子发芽需要土温6-70,但发芽速度很慢。发芽适宜温度为15-200。 33-360发芽最快,但幼苗较弱。苗期的大豆对低温有一定的抵抗力,当气温低于40时就会受损。真叶出现前,幼苗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花蕾期后。在此期间大豆需要较高的温度。花芽郎适宜温度为200左右,开花适宜温度为20-250。当温度低于230或高于290时,开花会减少。根系生长的最佳土壤温度为22-260。

(二)耕作措施对土壤结构形成的影响1、干湿交替条件的利用

基于土壤胶体遇湿膨胀、遇干收缩的原理,利用北方地区干湿交替、冻融气候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促进干湿交替下团粒结构的形成。土壤反复膨胀和收缩的干湿条件。因为湿土变成干土时,由于土体胶体各部分脱水速度和程度不同,收缩力不均匀。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土颗粒中胶结力最弱的地方首先破裂,形成团聚体。相反,当干燥的土壤变湿时,土壤胶体吸收水分并膨胀。由于土壤各部分的胶体吸水的速度和程度不同,产生的膨胀力不均匀,膨胀到一定程度,导致部分干燥时形成的团聚体变得一体化。这样干湿、膨胀和收缩的反复交替,不断形成各种大小的团聚体,对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和养分状况起到重要作用。

干湿交替相互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土壤阳离子组成等。一般有机质含量较高。阳离子成分以Ca+、Mg+等二价离子为主的土壤,干湿交替效果较好。虽然通过交替干燥和湿润可以形成颗粒,但土壤不会破碎。当受到机械力作用时,需要一定量的土壤耕作才能破碎。生产中,常采用夏耕接收雨水,通过干湿交替作用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利用中耕松土,打破土壤板结层,形成新的团粒结构。

2、冬春季冻融交替利用

冻融交替利用了北方气温对土壤水势的影响。一般来说,当土壤温度升高时,水势降低;当土壤温度升高时,水势降低。相反,水势增加。当地温降至OOC时,表土孔隙中的水由液态水转变为固态冰,使上下层水势差扩大,导致水向上移动。随着冻土的加深,冻土与非冻土的界面处始终进行着自下而上的水运动,依次形成冰晶。这种上升的水分称为“回水”。在栽培中,普遍采用早播技术,利用早春的“回水”来解决早春的干旱问题。由于冰的体积大于同量水的体积,旧土的孔隙体积扩大(约增加11%,导致地面上升),对周围物体施加压力,增强结构性能土壤的。春季变暖,固态水融化成液态水,但由于冰晶膨胀而扩大的土壤孔隙无法恢复,形成较大的孔隙,从而使土壤疏松,形成粒状结构。耕地时,耕地中的水结冰时也有膨胀的力。这种冻结力相当于土壤耕作的力,故称为冻耕。

冻融交替效应的效果取决于秋季土层的含水量、初冬的冻结速度、冻结深度和持续时间。如果内土层含水量较多,则冻结速度较慢。冻土越深、持续时间越长,返浆水越多,冻耕造成的总孔隙也越多。反之,冻耕效果较差。东北地区冻土深度达12米,冻结期长达45个月。冻耕效果极为显着。

(三)大豆土耕作技术及应用1、大豆土耕作技术

(一)大豆平耕法

主要利用壁犁翻转松散的犁层,使农田平坦、犁层结构完全疏松的耕作方法。平耕技术采用五铧犁、重型圆盘耙、轻型圆盘耙、钉齿耙和各种压实机组合进行。

用五铧犁犁地时,犁刀切入土壤,通过翻转犁壁将其抛入犁沟中,使土壤破碎成瓦状。一般每三年耕地一次比较合理。

1)耕作的主要方法及要求

耕作方法主要有四种:

螺旋犁耕地

螺旋犁板用于改变耕层的上下位置并翻转180,适用于开荒和重湿草地。要求翻土彻底,覆盖严密,消除杂草、野植物效果强。

耕地类型耕作

板材要求翻转1350度以上。翻转后,板材相互连接并与地面成450 度角。后一轮抬起的部分表土像木瓦一样紧紧地附着在前一轮翻出的土墙上。该方法牵引阻力小,翻土、破土效果好,但片土覆盖不严密,除草性能较差。碎片接缝处常常裸露杂草和根茬。

复合犁层层翻转

将上下耕层逐层翻转。方法是在复合犁主股前面安装一个小股。犁深约为主犁体的一半,犁耕宽度为主犁体的2/3。工作时,小犁铧先将上表层10厘米左右翻成犁沟,翻1800度,然后主犁把1025厘米土层翻1350度,覆盖在犁过的土堆上。前面持股。分层耕作的效果是,该方法底土细密,无架空层,地面覆盖严密,耕作质量高。

土混合层犁

它是根据白浆土浅耕层、下层有白浆层的特点而提出的耕作技术。主要有上下两层股份,下层股份翻出的土层不覆盖上层翻出的土层,而是位于上层股份翻出的土层下方,防止土壤从上层股份翻下。白色浆层不进入耕作层的上层,但仅进入耕作层的下层。搅拌达到改良白泥土的目的。该方法对白土改良效果明显。

2)耕深和时间

在我国,平耕方式多用于一年一次收获的春大豆地区。春大豆地区的耕作时间根据前茬作物的不同而不同,有时还取决于气候条件。池塘里犁麦茬,秋季犁玉米、小米、高粱等茬。在秋耕时间短、秋雨较多的年份,秋耕往往未能完成,而推迟到次年春耕。翻耕土壤质量最好,其次是秋耕、春耕。春耕一般应在土壤还浆之前进行。注意翻耕结合,防止水分流失,做到随耕随镇。

翻耕深度应根据不同耕层深度和土壤质地确定,一般在2022厘米之间。耕层薄的土壤可减至18-20厘米,原始有机质高的深耕层土壤可耕至22-24厘米。同一地块不同年份不宜采用相同深度,以免形成犁底层。此外,翻耕深度还应考虑下层土壤是否存在有害物质(如盐分或白浆层等),防止有害物质到达表土。

3)平耕法的优缺点

平耕法的缺点:一是加剧风蚀。其次,它压实了土壤。由于作业频率高,机车入地频率高(机车每年要入地10次以上),平耕方式必然会导致耕地“犁耕不耕”的现象。压实”;三是翻土层,破坏土壤结构,四是加剧干旱。平耕方式常造成“越耕越干”的现象;第五,生产成本高。因为平耕方式需要农具种类多,需要大量操作,消耗大量石油,耕作效率低。

平耕方式的优点:一是铧犁平耕效率高,是耕地的有效手段;二是对消除多年生杂草有一定的效果;三是耕绿肥、秸秆还田效果好。就目前来看,它仍然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措施;四是整地质量更容易达到要求水平。

4)犁耕质量标准要求

地坪犁耕标准及质量

根据前茬、后茬和土壤性质,可灵活安排耕深,一般为1824厘米。犁耕后,田面要平整,不得漏耕、重耕,犁盖要严密;犁耕宽度应一致;犁垫应平直,100米内直线度误差不超过15厘米;不得犁地或坐在犁上,防止残留植物和杂草。覆盖率达95%以上;整个田地都犁到同样的深度。

耙取标准和质量

耙深根据土壤湿度和耙时间确定,一般为12-15厘米,耙深误差不超过1厘米。一边耙一边耙。耙地后耕层不应有大块土块或间隙。每平方米直径大于5厘米的土块不应超过5个。沿播种垂直方向,4m宽地面高差不宜超过3cm。无漏耙、无拖桩,相邻作业宽度重耙不超过15厘米。

骑行标准和质量

脊方向平直,50米脊长直线度误差不超过5厘米,脊间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深度均匀,深度误差不超过1厘米;岭台压实后,岭台至岭台的高度不低。 18厘米以内,田脊高度误差不超过2厘米,田头均匀度差异不超过30厘米。

压制标准及质量

压实后,地面平整,土壤密实。 10厘米土层内,土壤容重为0.9-1.1克/(厘米)3;无压力泄漏或堆积。

(2)深松耕作法

大豆的整地方法无非就是以翻土层为特征的“平耕法”和不翻土层的“深松法”。黑龙江省近年来的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深松法”优于“平耕法”。

1)深松养殖法的优点

以深松、间隔深松为主的耕作方法,除了加深耕层、打破犁底层外,还具有以下优点:

正确利用耕土“上施肥、下薄肥”的规律。只有采用不翻上层的耕作方式,才能挖掘出土壤的增产潜力。深浸法是典型的深耕不翻上层的方法。黑龙江省多年多点试验表明,不翻上层深浸耕法比上层平耕法增产10-20%。

深松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耕作方法。采用不翻上层的深松方法,可以减少耕作次数,减少油耗,提高耕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与平耕法相比,深浸法每公顷可节约用油36.9公斤,耕作效率提高3.75倍。

以间隔深松为特征的深松方法,可创造“虚实共存”的耕层结构。这种耕层结构有其独特的优点;首先,它可以协调耕层土壤的矿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从而实现养分的释放和保存,以及土地利用和土地耕作的结合;其次,它既可以“虚拟”储存大量的水,又能保证“真实”的水及时供水,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第三,耕层土壤大孔隙和小孔隙的比例适当;第四,由于土壤湿度适中,与空气相对和谐,有利于实现农田土壤的热平衡。

2)不同深松方法的应用原则

应合理采用区间深松法和综合深松法。要根据生态和土壤情况正确应用综合深松方法,防止错误的综合深松方法造成犁底层“上虚下实”或犁层结构一切虚而一切实。这种耕作层结构的主要缺点是:一是耕作层土壤矿化过程极强,腐殖化过程极弱。导致养分释放多,作物吸收利用少,非生产性消耗大;其次,耕层土壤大孔隙多,小孔隙少,有利于蓄水但不利于供水;第三,耕层土壤中的水和空气经常发生冲突,不利于实现农田土壤的热平衡。

可使用ISQ-250全能深松机。使用该机进行全方位深松后,土壤密度为1.2-1.3克/立方厘米,土壤渗透性增加5-10倍。由大型犁改装而成的深松机。要求犁底层松动,深度松动应小于30厘米。要求深度一致,无松动松动。也可使用ISG-180、210、280系列深松旋耕机。据测定,深土旋耕小区28厘米耕作层内含水量是干旱条件下耕作的8倍。关于;遇大雨,含水量减少7%。

3)深松整地方法

根据前茬作物的不同,深松的整地方法如下:

玉米茬整地方法:准备原田埂种植的玉米茬。玉米收获后,要清理田地;结冰后、降雪前,用轨耙清除田埂上的残茬;并在春季播种前将其除去。有一次,高贵的女王立即播下了种子。另外,对于密实的土壤,可在玉米收获后、冻结前深浸田埂。脊的深度应约为15厘米。深耕时,可同时清除田埂上的茬,然后重新整形、加固田埂。易于压制,为卡型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如何整地麦茬:准备田埂上播种豆类的麦茬。收割小麦时,将其砍低,搅拌前先斜除茬、耙两遍,然后打断茬、搅拌垄。深松方法应根据土壤湿度而定。在土壤墒情较好的地区,宜采用垄底深松法;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区,宜采用垄沟深松法。垄底深松深度以1520厘米为宜;犁沟的最佳松动深度为25 至30 厘米。杂草出土后,应及时起垄除草。同时,应使用木辊将脊压一次,并在冷冻前再压一次。

4)大豆深松耕作作业

深松、翻茬、起垄

指以春小麦、亚麻等扁平茬作为前茬作物,作物收获后将茬进行松动、搅拌、扬起的农事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在旗花犁上安装深松铲,用拖拉机拉动一两次,成垄;采集后,待表土稍干时压压一次,即可达到播种状态。深土应突破犁底层,深度超过25厘米。

深松耕垄

主要是农作物收获后同时进行深松、起垄的农耕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在齐花犁上安装深松铲,将犁沟、破垄深度松动,然后闭合新垄,或深松垄底,踩入犁沟,支撑原垄。深松、翻耕同时进行起垄,起垄后及时镇压,达到播种状态。

松土起垄

松耕起垄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可以代替耕耕的耕作技术。这种耕作技术基本上不扰动耕作层的土层。能更有效地对耕层土壤进行旋耕,同时进行深度松土。松土机配备配套设备后,可一次性成垄,达到播种状态。

耙茬

耙地是一种浅耕方法,用于在平坦的表面上播种豆类。以前这种耕作方式使用的农作物大多是小麦、亚麻等农作物。农作物收获后,立即用双排盘耙耙地,清除残茬。沿对角线耙两到三遍,深度为12 到15 厘米。将其耙平并精细。播种前再次将其耙平,即可播种。

2、大豆土栽培的应用

大豆播种前采用的耕作方法主要是根据其在轮作制度中的位置,即取决于所种植的茬茬,根据茬茬来确定耕作方法。根据大豆生产的实际情况,建立以机械化为手段,以深播、合理轮作、轮耕、轮施为主要内容,并正确处理好机械化与大豆生产之间关系的机械化耕作体系。以土地利用和土地耕种为核心。大豆种植方法受轮作和施肥系统的控制。

(1)当前茬大豆为玉米时,原大豆作物应采用机械双带大豆种植,并结合苗期深垄沟松的耕作方法。但对于需要秸秆还田的地块,实行窄行密植时,仍应采用平耕方式。

(2)前茬大豆为麦茬时,应采用用麦茬翻起垄,深松垄底或沟,在垄上播细点的耕作方法。但对于麦秆间作来说,当需要翻耕绿肥地块,为机械化收获创造良好条件时,仍必须采用平耕方式。

由此看来,大豆的耕作方法不外乎以下三种方法:原垄留茬、田间粘籽、苗期深松沟;麦茬搅动垄,使垄底或沟深度松动;窄行则需密植(为机械化收获创造良好条件)、秸秆还田或耕绿肥地块的平耕方式。

上一篇:高粱苗期管理
标签:
  • 农作物种植方法
  •  
  • 农作物种植经验
  • 更多栏目最新
    种植红薯,怎么判断深栽和浅栽?菜农必知!
    种植红薯,怎么判断深栽和浅栽
    清明节前后是种田的好时节,农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耕作。在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