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德忠:湘西‘牛王’的再次转身


自我完善

闫德中,1965年出生,湘西CPPCC常委、残联副主席。与今天的辉煌相比,他的童年是艰辛的。

6岁时,因为右颈部肌肉萎缩,患上了“偏头痛”,整天脑袋发晕。他强烈的自卑感使他整天呆在家里。

放学后,他经常因为残疾而被嘲笑。很多次,他偷偷躲在大山深处,放声大哭。他也想过放弃学业,把自己锁在屋子里,哪里也不去。然而与此同时,我的大脑里却有另一个声音: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坚持读完了高中,然后在龙潭镇供销社找了份工作。那时候,供销社算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单位,但闫德中还是因为生病“抬不起头来”。直到1996年,31岁的他终于等到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那一年,他得知“香港关爱行动”可以免费治疗他的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报了名,得到了治疗。奇迹发生了,被“偏”了20多年的头基本治好了。

这让他欣喜若狂,邀请亲朋好友大饮一场。醒来后,脑海中闪过另一个念头,那就是“我要传达更多的关怀”。

但是在乡镇工作,能力毕竟有限。躺在床上,他一直在想怎么赚钱。当地矿产资源丰富,他见证了一批人成为“万元户”。

“要不我也试试。”他不甘寂寞,决定一试身手。因为没有资本,对行业也不熟悉,刚开始,他是帮别人。存了一些钱后,他开了一家公司。

凭着一往无前的精神,10年就成了当地的“能人”。

时至今日,当地人仍习惯在背后称他为“偏哥”,只是语境和语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奖励协会

等他有钱了,就想到了如何帮助当地的其他残疾兄弟。

为了摸清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他在花坛县走访了1000多户残疾人家庭,历时一个多月,重点调查残疾人和无收入者的生活状况。

徒四壁,破烂不堪.这些场景深深地伤害了他。更让他辛酸的是,这些残疾人和当年的他一样,几乎整天被关在家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家庭越来越差。

得知这些情况后,他一口气安排了500名残疾人干活,要求这些残疾人兄弟量力而行,每个月都要花钱。

“残疾人一般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比如有的耳朵残疾,听不清,就要买手机假装接电话。”因为我有残疾,闫德中能深切体会那种不甘的感觉。

正常上班,正常消费,让残疾人重拾自信,在他看来,这才是重要的。

年轻时,他的右颈部肌肉萎缩导致他“偏头”,后来他在“香港关爱行动”的免费治疗下康复。“重见天日”,他特别激动,想着如何壮大自己,回报社会。

好事多磨。他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优势发展矿产。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事业已经初见成效。不同的是,他的生意从一开始就是残疾人的“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事业越做越大,回报社会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不再局限于简单地为残疾人安排就业,而是关心如何带领当地人民集体致富

2011年初,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浪潮推动下,他的人生迎来了第二次转折。他把钱集中在畜牧业上,大规模、高标准地饲养湘西黄牛。

他有一个非常忠诚的名字——闫德中,湖南花垣人。今年5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武陵山区调研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期间,我去他的企业,鼓励他加强与农民的合作和联系,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这些话让他感到压力,但也给了他信心。

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但他仍然清楚地记得一位残疾工人的家属曾对他说的话。“我的孩子,20多岁了,吃苦耐劳,但是因为又聋又哑,别人都不愿意出去打工,他在家里无事可做,整天郁郁寡欢。现在和你在一起,我感觉完全不同了。我就放心了。”

在他的照顾下,很多残疾人不仅能自食其力,还成家立业,走上了富裕之路。县道二乡岗榜村村民田和顺视力残疾,在厂里一个月至少能挣1500元。工作10年,盖了房子,买了电器。这样的案例很多,所以他作为“家长”更有责任。一方面要尽力把企业经营好,保证残疾职工的正常开支;另一方面,要创造一个让残疾职工有家的感觉的良好环境。

他还自掏腰包为800多名残疾人举办了自强教育培训班,重点帮助残疾人提高自身素质和自信心。

对于那些从小残疾的孩子,他更支持教育。2001年,当他得知花坛县20名残疾儿童在湘西特殊学校就读,但由于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大部分都失学了,他的心情特别沉重。

时间到了,他要求学校及时把辍学的残疾孩子叫回来,一切费用由他的公司负责。

闫德中不仅捐款,还想告诉这些残疾儿童,外面的世界关心他们。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从1991年开始,这一天是“全国助残日”),上午10点左右,无论多忙,他都要抽空去学校一趟。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个不变的“惯例”,持续了11年。

采访中,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说,无论他什么时候来,孩子们都像见到亲人一样开心。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残疾而无法用语言表达,但他们也可以从面部表情中看出他们对他的依赖。

对老人的帮助更直接,就是捐款。

“我们发现残疾人需要帮助,老年群体的需求比较大。”调查结束后,该公司开始向花垣县200名90-99岁的老人支付一年1200元的保健金,一年共计24万元。这种做法也持续了很多年。

产业扶贫

如果说31岁那年的免费手术是闫德中人生的第二次转折,那么这就是第二次投身畜牧业。这个转折,正是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事业越做越大。他不再局限于助残养老。他在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弱势群体的现状。作为政协委员,他深入调研,多次与专家座谈。“以前常说,要想富,先修路。首先基础设施肯定是对的,然后再考虑如何选择适合当地农村的产业。唯有产业才能富民。”他的想法与国家层面提出的产业扶贫不谋而合。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他发现国内高端牛肉价格居高不下,供不应求。湘西黄牛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当地农村普遍存在。此外,当地环境优美,饲草丰富,也具备大规模养殖的条件。

“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些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工业化,那岂不是更好

“公司一定要和村民捆绑在一起,这样公司才会做大,村民才会受益。”他认为这样做意味着大量的工作,但这是值得的。“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心急的闫德中在充分调查后迅速采取了行动。如今,他的公司已成为湖南省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公司所在的花垣县致力于打造“牛都”,于是带领家乡人民致富的闫德中又有了一个绰号,被当地人称为“牛王”。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规模化养殖,让湘西黄牛走出大山,让全国人民都能吃到湘西黄牛。”向总理汇报时,闫德中充满了信心。

年轻时,他的右颈部肌肉萎缩导致他“偏头”,后来他在“香港关爱行动”的免费治疗下康复。“重见天日”,他特别激动,想着如何壮大自己,回报社会。

好事多磨。他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优势发展矿产。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事业已经初见成效。不同的是,他的生意从一开始就是残疾人的“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事业越做越大,回报社会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不再局限于简单地为残疾人安排就业,而是关心如何带领当地人民集体致富。

2011年初,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浪潮推动下,他的人生迎来了第二次转折。他把钱集中在畜牧业上,大规模、高标准地饲养湘西黄牛。

他有一个非常忠诚的名字——闫德中,湖南花垣人。今年5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武陵山区调研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期间,我去他的企业,鼓励他加强与农民的合作和联系,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这些话让他感到压力,但也给了他信心。

标签:
  • 牛怎么样
  •  
  • 养牛
  • 更多栏目最新
    母牛不打栏有什么方法
    母牛不打栏有什么方法
    可能是因为饲料营养价值低,奶牛不屠宰,需要补充能量、蛋白
    牛的寿命最长多少年
    牛的寿命最长多少年
    牛的寿命最长为35年,生长期长达3-5年。除此之外,牛统称为
    奶牛的饲养管理
    奶牛的饲养管理
    1.定位饲养:母奶牛需要根据泌乳阶段进行集中管理。2.科学
    怎么养牛角蜂
    怎么养牛角蜂
    1.搭建蜂棚:饲养角蜂时,需要用钢架和塑料薄膜搭建一个拱形
    牛身上的牛蝇怎么驱赶
    牛身上的牛蝇怎么驱赶
    牛身上的牛蝇可以通过肌肉注射倍硫磷驱赶,也可以用敌百虫
    养牛最大的难处是什么
    养牛最大的难处是什么
    养牛最大的困难是品种选择不当,养殖技术问题,防疫不当。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