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的危害及防控意义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由BVDV引起的牛的一种重要疾病。该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与猪瘟病毒(CSFV)和边界病毒(BDV)在分类上属于同一属,同源性高,抗原性重叠。这种病毒可以感染牛、羊、猪和其他牲畜,尤其是牛。牛感染可表现出多种临床症状,如肺炎、腹泻、流产、急性感染出血综合征和持续感染。该病分布广泛,存在于世界上大多数养牛国家,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BVD/MD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国外输入的羊、牛和冷冻精液中分离到该病毒。近年来,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种牛,该病已传入许多地区。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BVDV有很大的可变性。根据病毒基因组的差异及其在细胞培养中的生物学特性,BVDV可分为BVDV1和BVDV2两种类型。

一.伤害

BVD/黄斑变性通常感染牛。所有年龄的牛都可感染,但主要是3 ~ 18月龄的幼牛。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在冬春季节。

病毒血症是感染后形成的,所以患病动物的眼、鼻、唾液、粪便、尿液、精液、血液等分泌物均可含有毒,可直接或间接传播。BVDV可以通过胎盘感染,尤其是在怀孕早期。一旦感染,BVDV血清抗体阴性的奶牛常通过胎盘引起胎儿免疫抑制,导致持续的病毒血症。如果小牛正常生产,病毒血症可以持续到成年。这种牛临床上看起来很健康,血清中没有保护性抗体,但体内总是带毒,是牛群中危险的传染源。

在致病性方面,BVDV1和BVDV2均可表现为轻度临床或亚临床感染。

早在1946年,美国纽约州就报道了BVD,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才分离出一种病毒,并鉴定为BVDV。1994年,美国和加拿大从出现病毒性血液症状的病牛中分离出毒性很强的BVDV。通过分子手段对基因组5UTR进行分析,确认其属于另一个基因型,即BVDVV2。流行病学分析表明,BVDV V1更加流行,更多的牛死于肺炎。但各基因型亚型之间血清学反应无明显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基因亚型分型是基于不编码病毒抗原的5UTR分析。国内对该病缺乏系统研究,目前基因分型尚不明确。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1984年从中国流产胎儿中分离出一株BVDV毒株,即CC-184,1995年从疑似猪瘟的猪中分离出另一株BVDV毒株,即ZM-95。两个毒株都属于BVDV1型;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和加拿大证实了BVDV2的存在,bvd v2引起牛的急性出血综合征,死亡率为25%,远高于以前BVDV1引起的死亡率。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报道了这种基因型。

50% ~ 60%的牛死于BVDV2强毒,其临床症状往往较重,如高热、腹泻、白细胞减少甚至死亡,而弱毒感染的临床症状较轻。BVDV能引起牛的生殖障碍,其比例逐渐增加。怀孕母牛在怀孕150天前感染NCP病毒时,胎儿易发生流产、死胎等。正常出生的胎儿容易出现持续性感染。持续感染的牛本身没有临床症状,终身中毒解毒。被感染的病毒可以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如细胞凋亡、干扰素产生等。并在体内低水平复制。动物的持续感染是疫病最重要的传染源之一,因此持续病毒感染的防控是疫病防控的主要环节。

从生物型来看,两种生物型都可以引起牛的疾病,只是流行程度不一样。例如,引起毒血综合征的病原体是NCP BVDV2。与BVDV1相比,BVDV2可引起严重的病毒性血液综合征。但根据病毒株的毒力、致病性和基因分型,BVDV2表现出不同的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或轻或重的病毒血综合征。

二、预防和控制的意义

流行病的预防和控制围绕着根除和控制,根除是从某个国家或地区彻底消灭病毒;控制了病毒的存在,但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了疫情,将其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根据各国国情和经济实力的不同,动物疫病控制的措施也有所不同。

BVD是养牛业的重要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多样。防控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识别并扑杀持续感染的动物,二是接种疫苗。综合运用上述措施是控制并最终消灭该病的重要保证。应根据国家经济形势和养牛业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防疫对策。在不发达国家,疫苗接种主要用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发达国家都采用了这种方法。一些欧洲国家通过识别和扑杀持续感染的动物成功消灭了该病,一些国家正在实施疾病根除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疫苗用于BVD控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实践表明,疫苗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流行性疾病的发生和经济损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标准化的商业疫苗,美国已经批准了100多种商业疫苗上市。目前有效的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灭活疫苗对孕牛安全,但免疫期短,减毒疫苗制造成本昂贵,而减毒疫苗免疫期长,但对孕牛可能不安全。因此,如何正确使用这两种疫苗,有效防控该病,是人们面临的问题之一。

早期的疫苗开发主要是为了预防该病的急性死亡感染,目的是减少临床感染和经济损失。但后来发现,并不是每头感染的牛都能引起急性病例,只有持续感染的牛才能引起致命的粘膜病。因此,持续感染的防治是当时防治的重点。1994年,美国和加拿大发生了牛的致命疾病,后来诊断的病原体是BVDV V2,而不是传统的BVDV V1,这让人们再次认识到病毒的复杂性,因此疫苗开发的主导思想是既要防止持续感染,又要防止急性感染。由于病毒感染导致牛的免疫抑制和免疫力下降,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病例时有发生。因此,含有多种病毒抗原的多种疫苗是目前疫苗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已上市的商业疫苗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3型和牛呼吸道合胞病毒。

从根除病毒的角度来看,单纯使用疫苗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临床症状是远远不够的。检疫和消除牛的持续感染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中心环节。90天前感染BVDV病毒的孕牛常导致死胎和牛木乃伊化,不被人们重视和注意。110天以前出生的BVDV犊牛可能是持续性感染。检测方法是将病毒从血液中分离出来,皮肤组织中的病毒颗粒也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出来。持续感染的动物一般没有血清。由于疫苗免疫或自然感染了抗原性与持续感染病毒不同的其他病毒,持续感染的老年动物会被检测出抗体滴度较低。持续感染的诊断需要两次复查,通常每三周一次。因此,应注意对牛只进行严格的隔离检疫

持续感染的动物可导致致命的粘膜疾病,感染动物无临床表现,但可向外解毒,是疫病的重要传染源。因此,识别和扑杀持续感染动物是减少经济损失甚至根除疫病的重要措施。

流行病学研究是疾病预防控制和疫苗研制的基础。流行病学监测应贯穿于疫情防控的全过程,包括疫情监测和免疫水平监测。疫情监测包括病毒的血清型、流行范围和致病性等。为追查疫源、了解本地区疫情提供数据,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所以一定要保证疫情监测和报告的及时性和主动性,保证疑似病例及时送到专业实验室进行诊断。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该病的流行病学资料。

该病在国内尚未得到深入研究,流行病学数据不完整。其防控未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未纳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虽然有些单位对该病做了一些研究,但没有形成研究体系。目前尚无商品化疫苗投入使用,有资料表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BVD的控制效果理想。但其控制机理有待研究,无法与国家控制系统集成,推广应用难度大。因此,有必要尽快开发和生产用于BVD防控的疫苗产品。

标签:
  • 怎样养牛
  •  
  • 牛饲养方法
  • 更多栏目最新
    母牛不打栏有什么方法
    母牛不打栏有什么方法
    可能是因为饲料营养价值低,奶牛不屠宰,需要补充能量、蛋白
    牛的寿命最长多少年
    牛的寿命最长多少年
    牛的寿命最长为35年,生长期长达3-5年。除此之外,牛统称为
    奶牛的饲养管理
    奶牛的饲养管理
    1.定位饲养:母奶牛需要根据泌乳阶段进行集中管理。2.科学
    怎么养牛角蜂
    怎么养牛角蜂
    1.搭建蜂棚:饲养角蜂时,需要用钢架和塑料薄膜搭建一个拱形
    牛身上的牛蝇怎么驱赶
    牛身上的牛蝇怎么驱赶
    牛身上的牛蝇可以通过肌肉注射倍硫磷驱赶,也可以用敌百虫
    养牛最大的难处是什么
    养牛最大的难处是什么
    养牛最大的困难是品种选择不当,养殖技术问题,防疫不当。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