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百联集团董事长叶永明:借进博会平台做“双循环”的“联接者”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上海贸易集团大型零售买家联盟签订采购合作项目38个,总金额19.23亿元(人民币,下同),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上累计意向采购近66亿元。自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以来,联盟成员也从最初的21个扩大到30个。

“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的如期召开,为国内商业企业带来了更多商机。”上海安百里集团董事长叶永明作为上海交易集团大型零售买家联盟主席,在接受Zhongxin.com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是促进国内消费、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不仅仅是一个采购平台。

事实上,叶永明的“商机”并非空洞。在今年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上,安百里集团现场采购金额比去年增长70%以上,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厂商签订了27个合作项目。

在叶永明看来,之所以连年增加采购金额和品类,是因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质商品,可以为国内消费市场提供不同的产品。”叶永明表示,三年来,随着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参展企业越来越多,可供选择和交流的产品也越来越丰富。

这对当地商业企业意义重大。“仅在三年前,我们进口货物主要是通过与目标采购国的当地政府建立联系,并为采购人员建立渠道。现在,世界各地的品牌商、制造商和终端零售商都带着他们的商品来到博览会平台进行展示,我们也有机会在家门口与世界各地的相关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叶永明说。

他坦言,得益于进博会,上海交易团进口的消费品从巧克力、饼干等常规零食,扩展到酒类、休闲食品、水产品、水果、饮料、乳制品、肉类、粮油、保健品等全面丰富的品类。“这对于满足国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有很大帮助。”

叶永明认为,三年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早已不仅仅是一个采购平台,更是高效连接国内外商品贸易的“通途”。

“一个是保税模式进口,售后缴税的流程创新,一个是‘前店后仓’的模式创新,大大提高了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落地速度。”叶永明表示,商业环境的不断改善方便了交易,外国参展商不需要为复杂的报关手续花费时间和仓储成本。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越办越好,将会产生和推广更多便利的贸易措施,”叶永明说。“国内商业企业也将更容易打开进口渠道,整个商业链条的流通会非常快。”

“过去,当我们探索海外供应链时,我们谈论的是商业和合作,但现在我们仍然谈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叶永明说。我们告诉海外合作伙伴,中国有很大的消费市场,并且在不断扩大开放,从而把一些中小品牌带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这个合作共赢的平台。“很多品牌特别想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正好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展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何将进口到博的同型号商品快速“落地”国内消费市场,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的“溢出效应”,是以安百里集团为代表的国内商业企业“大显身手”的一个环节。

叶永明介绍,安百里集团在全国有近4000家门店,这些深入百姓家的“毛细血管”构成了强大的线下触角。

例如,在这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上,安百里集团重新

“一是搭建了万仕通面向大众商品买家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全球供应链平台,打造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的‘6365’平台,全面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的溢出效应;二是面向消费者的‘我安百里’平台,基于线上线下商品优势和线下门店高密度,打造‘一公里生活圈’的‘到家’服务,进一步强化通路。”叶永明说道。

在前两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上,安百里集团引进了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海外品牌,其中约60%进入其零售和批发渠道。“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举办两年后,我们超市门店的进口商品占比从不到2%上升到5%,未来五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5%。”叶永明说。

“因为进口商品,带动了我们零售模式的创新,又因为零售模式的创新,促进了进口商品在中国的发展。”叶永明表达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与国内零售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安百里集团也首次以“参展商”的身份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

“我们依靠百联安百里公司组织海外品牌参展。展区聚集了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20个参展品牌,单品总数超过1000个。”叶永明介绍,设立展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展示中国商业企业强大的进口产品供应链,也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和构建国际供应链。”

在他看来,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这个平台上,中国商业企业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连接器”。“一端连接海外品牌和国内市场,另一端连接国内零售商和消费者,”叶永明说。“现在,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我们要考虑的是做好衔接,更好地提高国内人民的生活质量。”(完)

标签:
  • 成功经验
  •  
  • 名人访谈
  • 更多栏目最新
    专访GE段小缨:除武汉外,GE在华生产基地已全部复工
    专访GE段小缨:除武汉外,GE在华
    中国1-2月经济运行数据16日发布。受疫情影响,工业、投资
    探路者王静:户外运动企业要准备迎接疫后消费反弹
    探路者王静:户外运动企业要准
    近年来,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依靠规模和成本优势
    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携手发挥5G在抗疫方面的技术优势
    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携手发
    高通中国董事长孟朴1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子邮件采访时
    专访鹏博士周思华:数字经济是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
    专访鹏博士周思华:数字经济是
    借助“新基础设施”,5G、数字化、云服务成为新的风口。鹏
    专访黑石董事长苏世民:“不要亏钱,不要错过良机”
    专访黑石董事长苏世民:“不要
    "市场是周期性的。"苏世民在他的书中写道,在他的职业生涯
    专访君实生物CEO李宁:科创板让企业与国内创新链联接更紧密
    专访君实生物CEO李宁:科创板
    “过去十年,得益于中国科技创新生态的巨大变化,为‘创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