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国:产业化链去中国化不现实,我国肯定将继续维持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作为中国外经贸领域的资深专家,霍建国在1993年至2001年间多次作为谈判小组的重要成员参与中国入世谈判,是中国入世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

“中国入世当年的对外贸易是5090多亿美元,出口只有2600亿美元,但三年后达到1万多亿美元,十年后达到1.9万亿美元。”霍建国回顾了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感受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他说,中国入世最大的贡献是促进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同时丰富了中国经济的总体布局。

很多人认为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的疯狂发展是中国入世的结果。霍建国指出,这种变化的真正基础还是在国内,9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市场化改革促进资源流动,国企、民企、外资同时竞争,创造了活跃的发展空间。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加剧了各界对经贸冲突背景下全球产业链重构“去中国化”的担忧。“资本家不赚钱。只要中国的整体制造能力和竞争力还在,他们就不会抛弃中国。”霍建国表示,说产业链会去中国是不现实的。以中国为基础的制造能力和现有制造规模的先天优势,决定了世界无法摆脱中国。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要想保持竞争优势,一方面必须拓展对外合作的空间,另一方面必须增强自主研发能力。”霍建国认为,中国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没有问题。

今年上半年,东盟取代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赶超欧盟是一个阶段性的变化。东盟和欧盟的差距还没有拉大,欧盟的潜力还在。从长期来看,欧盟重回最大贸易伙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霍建国说。

中国WTO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

以下是采访摘要:

搜狐财经:作为中国入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您曾多次参与中国的入世谈判。当你回忆中国入世的谈判过程时,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霍建国:我当时在国家经贸委外经贸司工作,代表国家经贸委参加了代表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过程是中国熟悉和理解国际多边规则的过程。通过谈判,它深入接触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这也促进了国内的市场化体制改革。

1993年,国家推进新一轮整顿。1994年,在朱镕基副总理的主持下,推动了外贸、金融和税收改革。

加入世贸组织或关贸总协定,中国的体制要适应其基本要求,如官办企业与军办企业脱钩。银行是商业银行,不是国家监管下的一级机构,所以当时成立央行作为管理银行,其他商业银行都要脱钩。这些改革都在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前进。

另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融入的过程是双向的。世界主要国家都在逐渐接受中国,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利用外资应该是540多亿美元,后年600多亿美元,后年700多亿美元,4年后1000多亿美元,现在停在了1300亿美元。入世当年对外贸易5090多亿美元,出口只有2600多亿美元,但三年后达到1万多亿美元,十年后达到1.9万亿美元,改变了ve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出口加工和国内就业,也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早期的工业可能更集中在重工业,在重型机械、发电、钢铁方面的投资更多。但改革开放后,转向了必需品、日用品、纺织品。中国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强,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入世后,中国经济逐渐完备,竞争力不断上升。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无论是货物贸易、服务还是其他金融科技,都全面融入世界,与外界有很多合作关系,以合作促发展。

中国工业化的速度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对外开放。外资的进入也丰富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布局。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向市场化过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国有企业进行改革。高端制造业和大型机械制造业的开放,使得外资进入中国更加全面。

自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很多人认为入世后中国经济的疯狂发展是入世的结果。如果从更深层次总结真正的基础,90年代国内的市场化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首先是1992年的企业自主权改革,促进了资源要素的流通,让企业按照市场配置资源。

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其实指的是资源的流动性。生产力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和资本的配置,以及管理的公平性。这些事情解决好了,市场话语权就会更加活跃。90年代的改革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国企和民营外资的竞争创造了非常活跃的发展空间。

这些改革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外资比例高达49%,非常高。所以中国入世只是推动了这个进程,真正形成这个变化的基础还是在国内。

搜狐财经:疫情也给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当前WTO改革有什么建议?

霍建国:疫情一方面破坏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对自由贸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疫情防控的要求下,我们不得不采取封闭隔离措施,在一些大国范围内形成壁垒,比如停飞航班、阻止人员入境等,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不利于自由贸易发展。

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是一对矛盾。有些人强调发展必须开放市场,减少贸易限制。还有的强调保护更安全,对落后国家的发展有一定的保护机制。

疫情过后,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依然十分艰难。一般来说,要先易后难。特别是美国、欧洲、中国、日本等主要贸易国,一定要加强沟通。如果各大交易方能够达成共识,将对问题的解决非常有利。

此外,还要加强舆论正面宣传。大家应该知道什么是自由贸易,什么是基于规则的贸易体系。不要让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等歪理邪说占上风。

世贸组织应发挥更大作用,积极推动改革,积极设计改革内容。在很多问题上,世贸组织应该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呼吁大家停止搞贸易保护主义,继续按照自由贸易的原则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如果世贸组织保持沉默,没有人会出来维护国际贸易的正义。

这个改革会很漫长,加上今年疫情的影响,我估计要看明年6月的贸易部长会议能否如期制定改革方案。

搜狐财经:疫情对中国外贸有什么影响?如何看待第二届哈中贸易形势

下半年的关键要看全球疫情。现在已经进入第三季度,还没有明显的好转。应该是负面影响比较大的一个季度。第四季度很难复苏,今年全球大部分判断都大幅下跌。

搜狐财经:面对当前的国际市场,中国的外贸企业应该如何及时调整?我国政府应如何努力稳定外贸?

霍建国: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六保”和“六稳”中,稳定外贸和外资都是重要任务。

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增加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和促进贸易。这些帮扶措施对企业缓解困难有直接作用,但要加大力度,强调其落地。

现在也有建议支持外贸企业转内销,但我觉得这不是普遍做法。一般内销的话,不会有出口,内销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量。

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参差不齐。有些企业规模比较大,还能维持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最难的是规模小、产品单一、出口市场单一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一旦订单缺失,将面临停产,需要政府的帮助度过难关。

在目前的竞争形势下,企业更应该重视产品质量,不要让产品质量影响出口信誉。维护客户对企业来说还是很重要的,要和老客户保持联系。

如果你有能力,企业也要研究市场,在市场中适当调整结构。非洲等国家也可以考虑选择潜力比较大,能够带动出口的地方,这也是企业阶段性的应对措施。

从长远来看,企业会涉及国内外出口的比例,市场多元化的安排,新产品的投放和营销能力。企业制造是一方面,营销能力也要跟上。我们只是在客户方面比较被动,因为以前中国做的是便宜的商品,好卖,大家都推开了。但不是现在,我们要研究客户和市场,这是最关键的。

除了政府已经做的工作之外,我们应该继续加强执行和援助。企业也要认真做好自身管理,把握市场,把握客户。

搜狐财经:很多人担心疫情后世界产业链会去中国。对此你怎么看?

霍建国:如果你有经济学常识,或者了解一些基本的经贸理论,你就会知道这是不现实的。生产的组合不会考虑更多的政治背景因素,而主要考虑投入产出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赚钱是主要目的。

从投入产出回报来看,资本家不赚钱就不会富。只要中国的整体制造能力和竞争力还在,他们就不会抛弃中国。产业链的退出和改变不会由人的意志决定,更多的是由经济驱动。

目前在国际竞争中,最高技术的封锁和壁垒仍然很严重,在高科技领域风险可能更大。在其他领域,即使有这个压力,进化过程也是非常缓慢的,不会在一两年内完成。

国际产业链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是跨国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主动调整和投资的结果,并不断向更高的应用和更开放的领域投资。中国之所以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亚洲重要的出口国,是因为欧美的产业空心化。

从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来看,欧美处于艰难的下行期,其内部矛盾和经济增长都非常困难。而亚洲,比如中国和东亚,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非常稳固。

我们在顶级高科技领域可能不是很强,但基于中国的制造能力和现有制造规模的固有优势决定了这一点

搜狐财经:在逆全球化、发达国家产业链回流、贸易成本上升的过程中,中国如何把握新的产业趋势,保住世界工厂的地位?

霍建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或者说保持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我们要坚持供给侧改革,加快市场化改革,改善资源优化配置环境。

除此之外,加快FTZ的开放也是一个突破口,让FTZ发挥更大的作用,代表中国开放的形象,带动中国吸引外资和国际合作。

另外,要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国真正的竞争力体现在实体经济的竞争力上,其实就是制造业的竞争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虽然这几年规模和产能都很大,技术也有所提升,但和国际高端制造业还是有很大差距。

一方面要拓展对外合作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增强自主研发能力。这样的话,我觉得中国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中国仍需要做出巨大努力来适应国际竞争,包括技术和规则的竞争。

搜狐财经:今年以来,东盟已经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会有哪些调整?

霍建国:东盟赶超欧盟是一个阶段性的变化。去年我们和东盟签署了自贸区10 1升级版,可能会在更多领域有一些新的开放安排,特别是货物贸易零关税的安排。

这次欧美疫情比较严重,而东盟疫情受影响相对较小,中国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因此,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发展较快。然而,东盟与欧盟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扩大,这一点应该引起注意。

欧盟的疫情受到很大影响,处于困难阶段。我们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与欧盟的贸易。但随着欧盟经济复苏,中欧仍在加强双边贸易,准备谈BIT(双边投资协定)。如果能签订BIT,也会促进自由贸易区的相互开放。

随着这些努力的进展,长期来看,欧盟重回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欧盟的总量大,欧盟原来的总量是17万亿美元。英国拿走3万亿美元后,还剩下14万亿美元。东盟10国加起来只有3万亿美元,相当于英国的大小。

经济的总体规模与消费者需求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会上升。所以我个人认为欧盟的潜力还在,只是阶段性的困难。我觉得欧盟下一步会崛起。

搜狐财经: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你认为各国应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未来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是什么?

霍建国:目前国际局势的主要因素是美国。美国对很多国际机构不负责任的态度,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很多复杂的因素。对美国形成一个制约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要加强中欧或中俄、中日之间的合作,逐步形成对美国的制约因素,让其知难而退,重新采取合作的态度共同努力。

全球化是大势所趋,科技推动全球化,地球越来越小,贸易保护主义有害。从舆论上看,要加大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的批判力度。让积极的东西站上全球舞台,这是中国的责任。

另一方面,WTO的改革仍然是一个突破口,通过国际机构的改革形成一个新的范式。大国应该坚持对话,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在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的形式和整体模式

数字贸易还包括许多其他创新产品。我们在电子商务方面发展很快,但在数字贸易方面并不强。全球数字贸易近年来上升非常快,每年增长20%以上。我们应该适应国际贸易的新趋势,在高端技术、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方面加大努力。这些地区的增长相对较高,我们必须能够适应这种增长,才能享受这种增长带来的好处。

更重要的是,要适应国际竞争新格局,处理好大国外交的国际平衡,贸易商要学会开拓新市场,掌握竞争手段。现在看来,全球竞争的焦点确实在变。以前的大国规则和贸易竞争,强调的是通关时在边境如何修改完善。现在大家更关心的是国家,叫边陲。边界背后指的是国内的产业政策、补贴政策、信贷政策和一些管理制度。每个人都关心国内政策是否公开、透明、公平和国际化。

短期内,多边体系很难发挥作用。欧盟、北美、CPTPP、CPTPP、海湾等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可能会维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渡期,它们会通过自我协调的规则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中国需要适应当前国际竞争的新格局。在适应的过程中,会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抓住机遇,逐步发挥影响力。

标签:
  • 名人访谈
  •  
  • 业界访谈
  • 更多栏目最新
    专访GE段小缨:除武汉外,GE在华生产基地已全部复工
    专访GE段小缨:除武汉外,GE在华
    中国1-2月经济运行数据16日发布。受疫情影响,工业、投资
    探路者王静:户外运动企业要准备迎接疫后消费反弹
    探路者王静:户外运动企业要准
    近年来,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依靠规模和成本优势
    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携手发挥5G在抗疫方面的技术优势
    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携手发
    高通中国董事长孟朴1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子邮件采访时
    专访鹏博士周思华:数字经济是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
    专访鹏博士周思华:数字经济是
    借助“新基础设施”,5G、数字化、云服务成为新的风口。鹏
    专访黑石董事长苏世民:“不要亏钱,不要错过良机”
    专访黑石董事长苏世民:“不要
    "市场是周期性的。"苏世民在他的书中写道,在他的职业生涯
    专访君实生物CEO李宁:科创板让企业与国内创新链联接更紧密
    专访君实生物CEO李宁:科创板
    “过去十年,得益于中国科技创新生态的巨大变化,为‘创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