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鲇爱德华氏菌病防治方法


【病原】鲇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也称为鮰爱德华氏菌,革兰氏阴性、发酵型的杆菌,以周生鞭毛运动,兼性厌氧。该菌很易通过肠粘膜。鲇爱德华氏菌是一种细胞内病原菌,即胞内菌。其感染鱼类的途径有三个:①经鼻孔侵入嗅神经,然后进入脑内,最后侵害颅骨和皮肤;②经肠壁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③经鳃感染。
【主要症状】鲇爱德华氏菌有时感染鱼脑,导致病鱼头追尾狂游打转,或头上尾下竖立在水中,且一旦感染就不再摄食或者食量锐减。感染初期,病鱼胸鳍两侧有直径3~5mm的坏死(图1),随之逐渐扩大;有的病鱼体表有小的红斑(图3);腹腔积水导致腹部膨大,眼球突出;肝脏出现红色或白色坏死区(图2);肌肉、肠道及脂肪组织充血,鳃丝苍白。


患病鱼的症状主要有二种类型:一是常见的肠道感染后发生急性败血症(图4),体表、肌肉可见充血、出血斑(图5、6),眼球突出,在肝脏及其它器官有出血点和坏死点分布;二是慢性感染,通过嗅神经感染而呈现倦怠和不规则游动,后期为典型的“头穿孔”症,可见头背颅部裸露出脑组织(图7)。

     
【流行情况】鲇爱德华氏菌主要感染鲇形目鱼类。该病是一种具有明显季节性的疾病,当水温在20~28℃的条件下发生流行,每年的5~6月和9~10月是该病的流行季节。在此温度范围以外,也可能发生,但其死亡率很低,且多呈慢性经过,隐性感染的斑点叉尾鮰肠道内常有病原菌存在。
该病对斑点叉尾鮰的各个生长阶段均能感染,但对鱼种危害最大,饲养管理不良、水质差、放养密度高、水中有机质过多等都可能诱发该病的发生。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初步诊断,确诊须从靶组织内分离到病原菌并进行鉴定。
【并发症】该菌常与迟钝爱德华氏菌(邓显文等,2008)、嗜水气单胞菌(刘堂水等,2006)等病原菌同时感染或继发感染,而使症状表现为多样性。
【防治措施】全池泼洒“苯扎溴铵溶液”或“浓戊二醛溶液”或“中博红”,同时口服“服尔康+盐酸多西环素+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或“恩诺沙星粉+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5~7天。
   
【特别提示】①一旦确诊该病,需及时投喂药饵,因为随着病程发展,鱼类的摄食量会急剧下降;②该病原菌为胞内细菌,口服药物时间通常在5天以上,患病鱼停止死亡后仍需继续投药饵2天;③对出口的养殖鱼类选择药物防治其疾病时必须注意对药物残留检测;④患病鱼多为无鳞鱼类,因而外用药物选择应尽量避开刺激性大的药物如漂白粉、强氯精等。
标签:
  • 鮰鱼养殖
  •  
  • 鮰鱼养殖技术
  •  
  • 鮰鱼养殖方法
  • 更多栏目最新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一、技术简介   斑点叉尾鮰因具有食性广、生长快
    鮰鱼肠型败血症分析及防治技术(图)
    鮰鱼肠型败血症分析及防治技
        1.病原:鮰爱德华氏菌   2.流行情况:主要危害叉尾
    斑点叉尾鮰的浅漏水塘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的浅漏水塘养殖技
    美国黄鮰高产养殖技术
    美国黄鮰高产养殖技术
    小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技术
    小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技术
    斑点叉尾鮰烂尾病的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烂尾病的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