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医的“治未病”是怎么个治法?


《黄帝内经》中提到:“圣人不治病,而治病在前。不治病,治病在病前,治病在病已成之后,病了之后再治疗,就像口渴时打井,打仗时投锥一样,但不是病,是不是太晚了?” “治未病”的理论记载和临床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古代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对炎黄子孙的繁衍、防病、保健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此后,“防病”思想领域在历代医家认真研究医学理论和辨证治疗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完善。它不仅指疾病的预防,还包括疾病的早期治疗和病后的预防复发。内容也逐渐涉及饮食起居、情志调节、针灸方剂、导引食等不同层面。

“未病先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未病先治”大致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亚健康”状态,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虽然古代医书大多描述医学理论,但中医源于古人的生活实践,强调天人合一。因此,“未病先治”应该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古人在生活中说“饮食要适量,起居要有规律,不可贸然劳作”。在情感上,他们说“清静虚实,真气从中流淌,神气内守”,就是说要按时生活,万事有条不紊。勤奋淡泊名利,不仅是行为修养的诠释,也是预防和治疗“未病”以修养“伟神”的诠释。因此,对于当代人来说,“治未病”可以理解为外避邪气、内养正气的文化内涵。

但这并不意味着“防病”可以随意用于保健和治疗。

中医的“治未病”涉及很多方面。以艾灸为例。目前,艾灸在保健中被广泛应用,以“治未病”,保健机构也应运而生。但艾灸性温,更适合虚寒、性病、风湿、瘫痪等证候。艾灸是中医的一种外治方法。方法的构成也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而不是某些媒体宣传的包治百病。如果使用不当,混合在一起,可能会造成皮肤烧伤、烧伤。从长远来看,也降低了人们对其的信任度,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

“治未病”,方法有很多,对症下药

“未病先治”不仅告诫医生要了解病人的病情,防病于未然,同时也激励我们在未病发生之前及早干预,强体祛邪。临床出现证候时,常以扶阳、理气、健脾的治疗原则来指导“治未病”。

首先,《黄帝内经》中有“阳气,精养心志,柔养肌肉”的说法,就说明了阳气的重要性。而且艾草具有纯阳性,所以阳虚体质的人可以用此法来“防未病”。比如“改良长神灸”,以灸盒为工具,用姜片灸大椎穴至肾俞穴,并加灸涌泉穴,对于改善慢性疲劳也非常有效。艾灸温阳益气。背部有总督经、足太阳膀胱经所走。生姜温经通络。三者结合,助阳之力大增。该艾灸盒安全、使用方便、温度可控、易于推广。但需要提醒的是,此法灸法面积广,火力充足,疗效强,所以比较适合大便稀溏、小便频数、腰腹冷、疲劳严重、辨证不治者。中医认为“脾肾阳虚”。艾灸的时间应控制在45分钟左右,或遵医嘱。

其次,中医讲“百病从气生”,所以平时要保持心情平和。可以用玫瑰花、腊梅代替茶来理气疏肝。如果出现精神压抑、胸胁胀满、咽喉有异物感,可能是中医的“痰瘀”。可以艾灸双侧少商穴、印白穴,古称“烧鬼眼”。

第三,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果平时感觉腹胀、消化不良、胃脘冷痛、四肢微温、便溏等,这些多是中医“脾胃虚寒”的症状。可以用艾灸盒。艾灸中脘穴至气海穴、足三里穴,时间为上午7点至11点,胃经、脾经为主。阳气上升,温暖脾胃。也可以用生姜煮米、山药汤,早上温服,但血糖高者要注意适量。

标签:
  • 药材养生经验
  •  
  • 怎样药材养生
  • 更多栏目最新
    石斛不是万能药,中药越放越有效?
    石斛不是万能药,中药越放越有
    我们的微信朋友圈里总是充斥着各种“生活小窍门”。比如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