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稻轮作”、“虾稻共作” &“虾稻轮作、共作一体”有什么区别?


2018年底,中国小龙虾市场进入调整期,中国小龙虾市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小龙虾餐饮业和养殖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当市场进入调整期,养殖业遇到瓶颈时,我们养殖户应该认真思考,提高技术素养,采用更多的新技术、新模式。

“新模式”往往包含“新技术”。目前小龙虾水稻养殖模式称为“虾稻共作”,2013年以前称为“虾稻混作”(见《小龙虾-水稻轮作混作一体化养殖模式》,舒新亚,《海洋与渔业》 2011)。

“虾稻轮作”模式是2003年至2006年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在我国小龙虾水稻种植前期引进的一种传统模式,在很多地方也被称为“虾稻连作”。在长江流域,每年水稻收获后,将小龙虾放入稻田中繁殖生长,次年3-5月捕捞商品虾。5月底稻田中耕移栽,8-9月收获水稻,这是一个循环轮换的过程。“虾稻轮作”是中国稻田养殖小龙虾的传统模式。不种水稻的时候,就种小龙虾;水稻种植期间,不养小龙虾,每年生产一季水稻和一季虾。“虾稻轮作”模式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投资成本低,虾养殖和水稻养殖不冲突。

“虾稻轮作”模式虽然是传统模式,但仍然是稻田养殖小龙虾的良好模式,也是目前我国稻田养殖小龙虾的主要模式。特别是2010年湖北完成全国首个小龙虾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后,提高了“虾稻轮作”的科技含量,赋予了“虾稻轮作”模式新的技术内涵,大大提高了产量和经济效益。

顾名思义,“虾稻合作”的模式是在每年5-9月的水稻生长期养殖小龙虾,小龙虾和水稻一起在稻田里生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5月底,在整田移栽前后,将3cm幼虾投放稻田,或者将原幼虾留在稻田中继续养殖,6月底至7月初捕捞成虾,8月至9月收获水稻,这是一个循环轮换的过程。“虾稻共作”模式属于种养结合的生产模式,年产量为一季水稻、一季虾。在长江流域,“虾稻共作”模式的产量远低于“虾稻轮作”模式,因为长江流域夏季不适合小龙虾生长;因为种水稻和养虾的矛盾,操作也比较复杂;而稻田与水稻共作,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实现“一田两用,双丰收”,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单纯的“虾稻共作”只能存在于东北地区。这是因为东北春秋短,冬季长,冰冻三尺。如果没有特殊的技术措施,小龙虾留在稻田里,一个冬天下来存活率很低,“虾稻轮作”无法进行。而东北夏季较长,水温大多低于30,适合小龙虾生长,所以东北是“虾稻合作”的好区域。其实东北的沈阳、盘锦、辽阳、铁岭、长春等地都有大面积的“虾稻共作”。他们每年5-6月从南方引进小龙虾和幼虾到稻田,7-9月水稻收割前收割,经济效益好。

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由于冬天没有东北那么冷,小龙虾可以在稻田窑洞里过冬,所以都可以“虾稻轮作”,而“虾稻轮作”的小龙虾产量远远高于“虾稻共作”,以上地区

简单的“虾稻共育”在长江流域是不存在的,因为水稻生长在夏季,而长江流域的夏季由于水温较高,并不是小龙虾的良好生长季节。因此,单纯的虾稻养殖不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相反,长江流域的春秋两季是小龙虾的良好生长期。在这个时期,养殖小龙虾,实行“虾稻轮作”,可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现在长江流域沿岸地区都把自己稻田里的养虾叫做“虾稻共作”,这是不对的。这个错误源于湖北潜江在2013年制定小龙虾稻田养殖标准时。2013年,潜江市水产局联系中国渔业协会制定潜江小龙虾稻田养殖标准。当时的标准命名为《潜江龙虾 “虾稻共作”技术规程》。在评审会上,我提出技术标准的制定要科学准确。目前稻田小龙虾养殖以“虾稻轮作”为主,而非“虾稻合作”,因此“虾稻合作技术规程”的说法不准确、不准确。当时,评审会议专家组组长王武教授和潜江市水产局没有采纳这一意见。2013年5月,中国渔业协会发布了《“克氏原螯虾与水稻轮作、混作一体”技术规程》作为渔业协会的行业标准。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稻田养虾主要是“虾稻轮作”模式,在水稻移栽前已经完成了小龙虾的捕捞和收割。水稻插秧后,虾苗没放进去。稻田里虽然还残留着少量的小龙虾,但是没有投放、投喂、管理等操作,也没有捕捞、收割。换句话说,水稻种植期间不存在小龙虾的“养殖”,因此不能简单地称为“虾稻养殖”。

从2011年开始,我们一直在推广“小龙虾和中稻轮作,混作(共作)”的模式,现在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湖南、四川等省的少数小龙虾养殖基地,仍然在水稻移栽前后投放幼虾,只有经过饲养、管理和收获,才能称为“虾稻共作”。这种“共耕”与“虾稻轮作”相衔接,是在“虾稻轮作”基础上的改进,是一种“小龙虾-水稻轮作混作”模式,也可称为“小龙虾-水稻轮作共耕”养殖模式。

“虾稻轮作合作”养殖模式是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在2010年完成全国首个小龙虾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后推出的新模式。就是每年水稻收割前后种植小龙虾,小龙虾在稻田里繁殖生长。次年3-5月捕捞第一季成虾,5月底培育移栽水稻,水稻移栽前后继续在稻田中培育或饲养小龙虾和幼虾。“虾稻轮作合作”模式是“虾稻轮作”模式的升级版,属于一种种植和养殖的生产创新模式。一片稻田每年可产一季水稻和两季虾,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虾稻轮作、整体合作”模式是一种“新模式、新技术”。这种模式的新颖之处不仅在于在“虾稻轮作”的模式中加入了“虾稻合作化”的部分;并且提出了更适合“虾稻共作”的稻田结构改造技术、小龙虾鱼苗投放技术、水生植物种植技术、水质控制技术等新技术。如稻田结构改造采用“宽垄深圈沟低台”。“深环沟”是指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稻田环沟深度为1.5~2.0米。夏季虾稻共养,再加上环沟上移植的漂浮植物草团,可以大大降低环沟底部的水温,让小龙虾有一个很好的栖息地来躲避高温。“低台”是指与水田地表同高的平台,在水田田埂附近,从原来的圆形沟渠上降低30cm,即平台比水田地表低30cm。水田翻耕收割时,除了环沟是深水区,平台上还有20cm~30cm的浅水区,可供小龙虾夜间进食、脱壳、活动,有利于小龙虾的生长。如在鱼苗投放中采用“抓大放小,依次投放”的技术,与“虾稻轮作”的模式相比,不仅控制了养殖密度,提高了生产的成虾规格,而且增加了鱼苗数量,提高了单位面积养殖产量,取得了“成虾规格大、养殖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成果;再如水质控制中的“物理控制和生物控制”综合控制技术,促进稻田沟渠水体的流动和增氧,使用有益微生物菌剂可以有效改善水体底部的水环境。

“虾稻轮作”、“虾稻共作”、“虾稻轮作共作”都是稻田养殖小龙虾的好模式,传统模式和新模式都有技术创新。不同地区不同的农民,要根据自己的地区和条件,采取不同的模式,但不管采取什么模式,都要采用新技术,而不是用传统的落后技术,甚至错误的技术。

“小龙虾养殖与稻田养殖一体化模式”操作流程图

标签:
  • 小龙虾养殖方法
  •  
  • 淡水养殖
  • 更多栏目最新
    养龙虾需要什么条件和技术
    养龙虾需要什么条件和技术
    虾苗的选择:在当地购买优良的虾苗,并做好运输过程中的防风
    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技术
    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技术
    养殖环境:养殖澳洲龙虾时,水温要保持在24-42度之间,溶解氧
    如何养龙虾
    如何养龙虾
    1.池塘条件:保证水质透明清澈,水深1m左右。2.施基肥:每亩施
    小龙虾怎么养
    小龙虾怎么养
    建设地点:养殖小龙虾时,选择水资源丰富的池塘建设养殖场地
    鱼苗常见敌害的防治
    鱼苗常见敌害的防治
    鱼苗常见的敌人包括甲虫、水螅、蜈蚣和小龙虾。甲虫可以
    龙虾多久可以长大
    龙虾多久可以长大
    在自然环境中,龙虾一般在生长6-12个月后达到性成熟。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