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雾过后蘑菇病害多科学防治效益高


11月下旬以来,连续降雪、降雨、多云、大雾等气候条件对食用菌生产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本期介绍山东省农科院食用菌专家曹德斌撰写的文章,供广大食用菌养殖户“查座”,最大程度保障您的生产效益。近日,笔者通过在潍坊等地的实地考察,以及对人们带来的大量病杂菌“样本”的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大多集中在高危地区。种子生产和真菌生长阶段的污染率和蘑菇出菇管理。针对子实体病害等阶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一、发芽期杂菌及防治措施1、木霉菌:俗称绿霉、青霉等,这是生产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杂菌之一,无论制种还是栽培,无论生产原料、熟料、发酵物等,在菌丝期均可发生,甚至在出菇期均可发生,而且发生的温度范围越来越广。一些地区已经出现破坏性污染,而木霉菌就是其中的主要杂菌之一。防治措施:(1)在制作种子或熟料栽培混合料时,按0.3%的比例加入宝成,并严格灭菌,使孢子完全杀灭;培育原料时,按0.4%的比例添加保成药。发酵料培养时,加入宝成后,底料仍需发酵均匀,尽可能杀灭或抑制孢子。 (2) 基质成分科学配制,营养全面均衡。实践证明,在基料中添加食用菌三维营养素,可以增强菌丝体的抗逆性,有效抑制杂菌。 (3)接种操作要严格规范,以免霉菌孢子落入物料中。 (4)在菌生长或出菇期间,每隔5天用80120倍的去病菌王液或10倍浓度的戊二醛喷洒在菇棚的空地上,这是目前有效的预防方法。 (5)发现木霉菌后,立即将杀菌粉直接撒在污染处,或用150倍左右杀菌液浸泡菌袋,喷40倍菌菇治病王在修炼室,挖出霉菌等治疗。 2、曲霉菌:又称黄曲霉、黄曲霉等,是目前除木霉菌外的第二大杂菌种类。霉菌除了直接与食用菌菌丝争夺养分、水分和生存空间外,还能分泌毒素,严重破坏食用菌菌丝体;同时,其毒素也是一种致癌物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防治措施:(1)参照木霉属的有关内容。 (2)栽培室严格消毒,用去病菌王和消毒粉消毒。毒株转移后,应防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入。 (3)发现初期污染时,小心将其移出培养室,并采取剪开栽培袋塑料薄膜、直接喷洒杀菌粉或浸泡150倍杀菌液等措施,为细菌去除病斑再用;污染严重的应掩埋或焚烧,防止二次污染。 3、毛霉:又称长毛菌、黑霉、黑毛菌等。毛霉菌的典型特征是菌丝体发育迅速,其黑色孢子成熟后迅速生长。在适宜条件下,其菌丝可占据菌袋表面,7天内变黑。严重时,食用菌的菌丝体不能再发育,风险更大。防治措施:(1)首先打扫接种室和栽培室室内外卫生,室外喷洒多菌灵500倍液,室内已发生毛霉菌的地方喷洒去病菌王液4080倍液,然后按每立方米空间4克的量用消毒粉熏蒸,并在使用前关闭门窗2天。 (2)用消毒粉熏蒸接种箱,用5%苯酚水溶液擦洗培养架,注意个人防护。 (3)接种室、培养室采用空调降温至25,湿度降至70%以下。 (4) 发现初污染时,将污染袋从外面拉紧,用50倍香菇去病王或石宝公液混合,将污染袋浸泡2-3分钟,杀灭霉菌后处理,不要扔掉废弃,造成二次污染。 4、青霉菌:因孢子颜色与木霉菌相似,故又称绿霉菌。防治措施:参照木霉属的防治措施。如发现污染,应及时清除处理,防止孢子散播扩散。 5.酵母菌:又称酸腐菌。防治措施:(1)在基料中加入适量灵芝等药物,或按0.30.4%的比例加入宝成。另外,基材的含水率要适当,不能太高。

(2)常压灭菌时,操作必须规范。在细菌已被严重污染的生产现场,可采用间歇灭菌法,即次日再进行灭菌,以保证生产效果。 (3)接种操作要规范,接种室、接种箱、培养室要用消毒粉熏蒸,喷洒香菇等药物进行处理。 (4)作为预防措施,栽培室每5天左右喷洒100倍灵芝菌王,但主要用于地面空地、工作通道、门口、通风口等处。 不宜直接喷洒在材料表面。 (5)当菌袋产品温度高,菌丝生长异常时,应开袋检查。当有浓烈的酒酸味时,可确认已被酵母菌污染,可用5%石灰水倒上清液的方法加以控制,但应将菌袋竖起,扎好。解开,以便排出多余的水,否则会加重污染。 (6)当料床被细菌污染时,可浇200倍的杀菌液,或喷洒800倍的克美舒溶液。二、出菇期病害及防治措施1、平菇软腐病:该病名称相同,症状不同,即病原菌不同。混乱,故又称腐烂等。其典型特征是与食用菌不同的白色菌丝在床面呈蜘蛛网状生长,并迅速蔓延,覆盖床面并包围子实体。菌柄向上蔓延,最后子实体停止生长,颜色变暗,迅速软化,变黄、褐变,然后腐烂。真菌感染和细菌感染最大的区别在于,虽然腐烂的症状相似,但腐烂的菇体并没有臭味。防治措施:(1)严格处理菇棚。菇棚使用前,用菇菌去病王进行地毯喷洒。封口2天后,按每平方米250克的量,在地面上撒石灰粉,然后移入菌袋中。 (2)萌发期预防性喷药。每隔5天左右喷一次去病菌王100倍液、金星消毒液50倍液或杀菌剂200倍液等,注意不要直接喷在菌床或菌袋上。 (3)严格处理覆土材料。培养菌墙或垄沟时,特别是用表土、菜园土和老菇区的土时,要用药剂杀菌杀虫。基本方法是:先将土壤晒干,粉碎,喷洒双菇去病王60和辛硫磷600倍液,边喷边拌,拌匀后,盖上薄膜堆好。大约7天后,就可以撕掉薄膜并展开了。

可使用。(4)发病初期,迅速将病区并扩大10厘米左右挖除处理,并随即撒施菌绝杀药粉封口,注意停止菇棚喷水,并加大通风量,有条件时应尽量降低棚温。(5)非特殊情况,不要随便串棚,尤其高发病地区、连片种植区域的菇农,应禁止串棚,以防交叉感染。

  2 、平菇萎缩病:又称猝倒病、干腐病等。病原菌为镰孢霉,染病菇体停止生长,并呈失水状萎缩,菇体色泽变暗、变褐、变干,下潮菇难以发生,严重时不再转潮。

  防治措施:参考平菇软腐病。

  3、平菇块菌病:又名核桃肉状菌、胡桃肉状菌、牛脑菌、假块菌等。可以危害多种食用菌,但以覆土栽培时尤甚。随着时间延长,子囊果由乳白色质变为浅黄奶油色、暗褐色,即已达成熟期。发病区域只菇不出,多种药物单独或联合使用时,效果很差,使生产损失惨重。

  防治措施:(1)平菇可采取不覆土的立体栽培方式,避免与土壤接触,可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2)原发病区,应当使用60、180倍硫酸铜联合处理菇棚,并同时处理拌料场所,尽量避免病菌孢子进入基料。(3)发菌及出菇期间,坚持预防性用药,如80倍蘑菇祛病王等。(4)发病初期,将覆土连同基料扩大5厘米范围挖除,清理出棚,焚烧处理。(5)发病中后期,摘除子囊果,挖除基料。

  4、平菇大纽扣病:亦属子囊菌。在即将出菇或出菇过程中,在料表或覆土层表面生长一些小白点,即其子囊果,初始误为是幼蕾,但永不分化菌柄菌盖,随后逐渐长大,呈瘤状,并逐渐加深色泽,后变为棕褐色,病区不再出菇。

  防治措施:参见“平菇块菌病”。

  5、平菇褐腐病:又称白腐病、水泡病等。发菌阶段感染病菌时,可在料表或覆土层表面长出白色绒状菌丝,并形成团块,很快,由白转黄褐色并分泌出黄褐色水珠,如同浅色酱油;幼蕾阶段感病时,则子实体形成团块状的菌肉组织,不能分化出菌柄菌盖,该感病菇体由白转黄后不久即可腐烂,并出现臭味;幼菇阶段感病后,则表现为菇体畸形,菌柄粗肿、菌盖特小,表面有绒状菌丝,数日后菇体腐烂并现出褐色汁液;子实体感病较晚时,只在菌盖表面出现少许凹陷的褐色病斑,若采收及时,该病斑基本不影响销售。

  防治措施:(1)严格处理菇棚,参见前述相关内容。(2)进行畦式或菌墙栽培时,严格处理覆土材料。(3)拌料及基料处理场所,事先用500倍多菌灵、60倍蘑菇祛病王等药物进行喷洒杀菌。(4)发菌期间,进行预防性用药,参见前述相关内容。(5)发生病害后,立即停止喷水,降低湿度,清理病区,并喷洒80倍左右蘑菇祛病王、或直接用菌绝杀等药物覆盖,而后填充新土。

  6 、平菇褐斑病:又称干泡病、干枯病、菌斑病等。该病害症状与褐腐病极为相似,菌生轮枝霉感染后的病菇色泽变浅、质地偏干似脱水状,既不分泌出褐色汁液,也不散发臭味;但后期发病时在菌盖上的病斑却极为相似甚至相同,一旦感病,传播速度较快,危害较重。

  防治措施:(1)参见前述进行菇棚及场所处理和预防性用药。(2)科学合理地调配基料营养,一般平菇生产中,加入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是较好的措施,用量为每袋拌250千克(棉籽壳)干料。(3)合理追肥。畦栽食用菌时,采收一潮菇后,及时追补营养,也是重要措施之一。(4)发现病害,参见前述进行处理。

  7 、平菇黄斑病:又名黄菇病等,病原菌为异形葡枝霉,生产中发生较重。感病菇体不再生长,也不出现畸形,亦无病斑,菇体感病后2天左右即变软、发黄,继之变褐、腐烂。病菇周围出现白色絮状物,覆盖区内不再出菇;实验室培养时其菌落为白色絮状菌丝,后结球出现浅黄色斑块,培养基底部初为白色,渐变为浅黄、金黄色。

  防治措施:(1)参考前述对菇棚、基料处理场所等进行药物处理。(2)发现病害后将病菇连同基料一同挖除,病区内喷洒60倍蘑菇祛病王后,加强通风。

  8、平菇凹斑病:病原菌为托拉斯假单胞菌。平菇菌盖及菌柄上出现红褐至黑褐色、稍凹陷的圆形或梭形褐色小斑点,边缘较整齐,中间稍凹陷。病菌只侵染危害菌皮,不深入菌肉。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有一薄层黄白色粘性物,干燥后,形成粘贴在病斑表面的菌膜,具光泽。病菇的形状不改变,也不会引起腐烂。发生规律:该病菌存在于土壤及污水中,高温高湿、特别是菌盖表面长时间保持有水膜或水滴条件下易发病。

  防治措施:(1)保湿要用清洁的水源,不能使用塘、湾污水;喷水不宜过多,避免子实体上形成过多积水,而引起细菌繁殖。一般以喷水后2小时内能够蒸发掉为宜。(2)出现感病后,停止喷水,加大通风,降低湿度,喷施蘑菇杀病灵1500倍液,连续2~3次即可。

  9、平菇腐烂病:病原菌为荧光假单胞杆菌,菌盖或菌柄出现淡黄色水渍状病斑,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引起菌盖或菌柄呈淡黄色水渍状腐烂,并散发出难闻的恶臭气味。

  防治措施:(1)适量用水,保持菇棚湿度在90%左右即可。(2)病害发生后,要及时摘除病菇,停止喷水,加大通风量,降低菇棚内湿度,发病初期,喷洒1500倍黄菇一喷灵溶液,连续2~3次即可恢复正常;至中等发生时,应结合清理菇棚卫生,使用消毒粉按每立方米空间4克的用量进行熏蒸处理,再喷洒1000倍黄菇一喷灵溶液。

  10、平菇锈斑病:病原菌为假单孢杆菌,初期幼菇菌盖呈黄褐色软腐状并停止生长,后期枯萎或发粘、腐烂。

  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能力强的菌种,有条件的应对菌种进行脱毒处理或引进脱毒菌种,并在制种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2)在同一场所内尽量不连续栽培同一品种,菇棚使用前,使用81%的消毒粉熏蒸,或20~30倍蘑菇祛病王等药物进行彻底消毒杀菌。(3)每次喷水后应及时通风,直至菌盖表面无积水。冬季气温过低,不能长时间通风,应采用向墙壁或空气中喷水的方式保持湿度。(4)经常观察,一经发现有菌盖开始呈褐色,立即停止喷水,并适当通风,然后喷施1500倍黄菇一喷灵或蘑菇杀病灵溶液。喷药前应将染病子实体采净。(5)采菇后及时清理料面,对菇房的地面、墙壁要经常消毒,常规方法是每5天左右喷洒一次蘑菇祛病王。(6)阴、雨、雾、雪等天气,棚外空气湿度很高,棚内则很难降湿,可将生石灰置于四周及墙边,让其慢慢吸水分解,该过程既可提高棚温,又能降低棚湿,但应注意通风排气,以防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标签:
  • 菌害防治技巧
  •  
  • 菌害防治方式
  • 更多栏目最新
    蘑菇线虫病诊治技术
    蘑菇线虫病诊治技术
    蘑菇线虫必须采取防治措施;一是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生物物
    稻田种植蘑菇好办法
    稻田种植蘑菇好办法
    稻田种蘑菇,要抓住四个关键技术环节。一、材料准备栽培1
    蘑菇病害需要加强管理
    蘑菇病害需要加强管理
    蘑菇病害需要科学管理才能控制。具体方法如下:1.加强通风
    预防薄皮蘑菇早开伞的技术
    预防薄皮蘑菇早开伞的技术
    现在秋天到了,气温忽冷忽热,气温变化很大。昼夜温差10-15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