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主要病虫害的特点与防治


1、香菇病虫害的种类及危害性:香菇从配制培养基到菇体的形成,都是在营养丰富的基质和适宜的温度环境下完成的。这些营养丰富的基质和环境条件也成为各种害虫生活和杂菌生长的绝佳场所。据统计,危害蘑菇的害虫有10多种。其中危害严重的有6种,即:菇蚊、蚤蝇、螨虫、跳虫、线虫、瘿蚊等种类。这些害虫既是腐生的又是寄生的。它们可以以蘑菇培养基内的培养基为食。随着菌丝的繁殖和菇体的形成,害虫再次吃掉菌丝和菇体,成为蘑菇的终生害虫。菇体被杀后,出现斑点、孔洞、刻痕、畸形、变色等症状。这些害虫体型小,体色深,不活跃,隐蔽性强。它们在堆肥中很难观察到,但一旦爆发,又很难及时控制,对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在病害方面,侵染菇堆肥、菌丝和菇体的病原菌种类繁多。其中,疣孢霉、轮枝霉、核桃肉质真菌、斑点菌和病毒是最常见的侵染蘑菇菌丝和菇体的病原体。重要的致病菌。它们引起蘑菇体僵硬、畸形、褐斑和腐烂等症状。如何有效防治食用菌病虫害危害程度,确保产量稳定和产品安全,是当今食用菌产业化生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二、食用菌病虫害与栽培环境的关系1、培养基成分对病虫害的影响:食用菌培养基营养丰富,菌丝细密,气味浓烈,最易吸引成虫产卵虫卵,特别是在培养基二次发酵时,如果物料中的虫卵没有被完全杀死,播种后虫群数量会迅速增加。菇蚊、跳蚤、跳虫、螨虫等害虫繁殖20多天,足以吃掉整个菇床的菌丝体。在病害方面,培养基含氮量过高,氨气味过重,极易感染霉菌、细菌等病害。 2、温度对病虫害的影响:大多数病虫害喜欢中到高温。例如,跳蚤和螨虫在20C 和35C 之间活跃,细菌、木霉、疣孢菌和核桃在25C 以上可以迅速繁殖。这样,如果8月中旬播种的蘑菇在发芽期遇到30以上的高温,就极易感染这些病虫害和杂菌。 3、湿度对病虫害的影响:在湿度大的胚床中,极易引起细菌大量繁殖。蘑菇蚊、瘿蚊和线虫也喜欢在潮湿的蘑菇床上产卵。在高温高湿的菇床中,菇体细菌性斑点病大量发生,疣状霉菌也会爆发成灾。 4、光照对病虫害的影响: 喜光和苍蝇喜欢在光照强的地方活动,阴凉处强的菇房苍蝇相对较少。但光照强度不影响其他病虫害的危害和传播。 5、空气对病虫害的影响:菇房通风良好,物料含水量低时,病害的发生和为害就比较低。加重。 6、PH值对病虫害的影响:香菇发酵过程中和覆土处理中使用大量的石灰,以提高物料中的PH值,控制细菌的繁殖。但当pH值在7以上时,核桃石棺仍能正常生长繁殖。 7、土壤对病虫害的影响:如果土壤处理不彻底,很容易带来核桃肉真菌、疣状霉菌等病菌并将虫卵带入物料中,造成病虫害的二次感染。 3、食用菌主要病害及其防治(1)湿泡病或霉菌病:这是一种世界性的食用菌病害。该病不侵染菌丝体,但可侵染菌丝体、原基和子实体各个生长时期。如果蘑菇在出菇初期被疣孢菌感染,会损失初潮菇或更多的产量。特别是初秋早播,高温高湿极易发生病害。同时,在春菇管理不善的菇床上,常出现被感染的畸形菇体。 1、症状:湿疱病最典型的症状是产生成团的畸形菇组织。发病初期菇体白色,蓬松,但随着菇体的长大逐渐腐烂,变成褐色。 这些变形的组织被称为“硬皮马勃”,直径可达10 厘米以上。在湿度高、温度高的环境中,病变组织会产生琥珀色至深褐色的小液滴。然后细菌侵入,团块腐烂发臭,污染了整个蘑菇屋。在菇体生长后期为害,仅发生在菇柄基部,基部变成褐色,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菌盖上出现褐色病斑。 2、发病规律: 病原菌起源于土壤,属于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甾体科的一种土壤真菌。致病菌可产生两种孢子:一种是单细胞、薄壁、短寿命的分生孢子;另一种是双细胞侧壁厚垣孢子。这种厚垣孢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三年以上。如果覆土材料不清洗,覆土后浇水后孢子会迅速发芽,病害随水流传播。疣状孢子萌发生长的温度范围在15-30之间,20时孢子产量最大,10时生长极慢,35时不能生长,在45C 下处理45 秒,无法恢复生长。疣状霉菌喜酸性土壤,当土壤PH值达到12时不能生长。病害发生的菇房的床架、地板、墙缝等处有大量厚垣孢子。这些孢子在新季蘑菇发芽时发芽,成为菇房内的初始病原菌。在我国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蘑菇老产区,疣病是初秋的主要病害之一。 3、防治方法: (1)菇房消毒:所有菌种均易感染疣状孢子。旧菌房的架子、地板、墙壁等处,会藏有大量的病菌孢子。当物料进入室内,温度、湿度适宜时,孢子就会萌发,形成新的污染源。因此,及时清除废弃物、冲洗菇房、密闭熏蒸、晾晒通风等都是必要的消毒程序。熏蒸剂可用甲醛、高锰酸钾熏蒸,也可用过氧乙酸熏蒸。长期使用的菇房货架应选用铁架、塑料网布等无机材料,杜绝细菌的营养来源,同时也便于清洗和晾干。 (2)土壤处理:疣孢菌来源于土壤,去除土壤中的病原菌是防治疣孢菌最有效的措施。对于老病房,采集土壤时要注意土壤无污染。土壤处理的具体步骤是:选择表土层30厘米以下的土壤,摊开土壤,表面撒上石灰,及时翻土晾干。覆土前10-15天,将覆盖物用10%福尔马林再浇2天,然后打开通风,让甲醛气味散去。覆土时用1000倍以上的菌类,或用50%多菌灵800倍液喷施,喷至土壤半干半湿。 (3)出菇期防治:在出菇初期和菇蕾期,注意检查菇床菌丝。如果发现一小堆白色天鹅绒状物,或有褐色水珠渗出,说明疣孢霉菌开始为害,即要用药防治。可在用药前一天停止浇水,并在为害处撒上食盐,再用多菇丰1000倍,每米²1-2kg药液喷雾,喷后停止浇水一天,相隔4-5天后再喷一次,或是采过菇施用,共用药3次左右,每次可选用不同的药剂。如多菌灵或施保功,或是代森锰锌。经过处理,可有效地控制住病害发生程度。   (4)、保持菇房通风,适当降低温度和湿度,减少温差,都能有效减少疣孢霉的为害程度。   (二)、蘑菇干泡病或轮枝菌病(VerticiUium)   蘑菇干泡病又称轮枝菌。这是一种世界性的蘑菇真菌性病害。在我国的高温栽培区的福建、浙江、四川、江苏等地,发病严重,产量损失在10-20%,甚至更为严重。   1、症状   常见的轮枝菌病原菌有三种:一种是真菌寄生轮枝菌,一种为蘑菇轮枝菌,另一种为真菌寄生喜热变种轮枝菌。其中真菌寄生轮枝菌的侵染力较强,致使蘑菇各发育阶段致病。如在蘑菇未分化期感病,被害幼菇形成一团小的、干瘪的灰白色组织块,其直径达二厘米左右的干硬球状物,而被称为干泡病。此症状与湿泡病相比,其颜色偏深、块体较小、质地较干,无液滴、无臭味、不腐烂。在子实体分化后感病,导致朵形不完整,菌盖小部份分化,或菌柄畸形,菌盖歪斜,病菇上着生着一层细细的灰白色病原菌菌丝。病菇变褐,但干燥而不腐烂。分化完全的菇体感病,菌盖顶部长出丘疹状的小凸起,或在菌盖表面上出现蓝灰色病斑。而真菌寄生轮枝菌和蘑菇轮枝菌不会致蘑菇畸形,但能侵害菌盖,致使产生菌盖斑点病。2、病原菌与发病条件:   轮枝菌的初侵染源来源于覆土材料,而分生孢子是再次侵染源。休眠的菌丝可以存活相当长的时期。轮枝菌的分生孢子包着极粘的粘液。正是这种粘液把孢子粘附到尘埃、蝇类、螨类和采菇者身上而传播,而喷水也是散布病原菌孢子的重要途径。水分带着孢子流淌到菇床和地面而进一步传播。轮枝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5-30°C,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0°C。在20°C下从感病到出现畸形症状大约为10天,而菌盖出现病斑只要3-4天。另真菌寄生轮枝菌喜热变种和蘑菇轮枝菌在27°C状态生长最好。   3、防治方法:   (1)、参照蘑菇疣孢霉病的防治方法。   (2)、及时用菇虫净1000倍防治蚊蝇、螨类。   (3)、使用药效较高的杀菌剂:轮枝菌已对多菌灵、苯菌灵产生了抗性,因此以500倍的多菇丰和代森锰锌、施保功交替使用,具体施用方法参照疣孢霉的防治法。   (三)、胡桃肉状菌   此菌是蘑菇和金针菇上最顽固的竞争性霉菌。它不仅跟蘑菇菌丝争夺养分和空间,而且还会侵害菌丝,造成菌丝死亡   1、病原菌与症状:胡桃肉状菌最初菌源来自于覆土的土壤,但初侵染后的蘑菇场地容易存在其子囊果和子囊孢子,孢子能侵入菌种瓶内,侵染蘑菇菌种和金针菇菌袋。被侵染的菌袋带有漂白粉气味。在菇床上,胡桃肉状菌早于蘑菇发生,则可导致毁灭性减产。胡桃肉状菌菌丝白色,随着菌龄增加变成黄白色。在培养料中初为丛状的茂密的白色小菌丝,后逐渐形成子囊果。子囊外形呈胡桃肉状或是牛脑状。菌块成熟时变暗红色。子囊果内着生子囊,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6-35°C,最适温度是30°C。在蘑菇生长菌丝刺激下而萌发。凡潮湿萌发的孢子不耐高温,通常在60°C下30分钟可被杀灭。但干燥的孢子在80°C下处理120分钟也不易死亡。当菇房温度控制在18°C以下,孢子不易萌发为害。   2、防治方法:   (1)、避开高温,适温播种:在有发生过胡桃肉状菌病害的菇房,在秋播时尤其要注意。应适当推迟播种期,当气温稳定在25C°左右开始播种。在湿度由高向低发展的季节里播种出菇是比较安全的。   (2)、提高二次发酵期的温度和时间:在二次发酵时控制料温70°C,保持12小时或80°C2个小时可杀死子囊孢子。   (3)保证菌种的纯度与活力:菌种不带此菌,又具有活力,能快速地占领培养料,也可减低发菌程度。   (4)、严格进行土壤处理,有条件的地方土壤应用蒸汽消毒,有效地控制发病菌源。   (5)、注意菇房通风,避免高温高湿:当菇床出现症状,要及时停水,进行通风,挖除病灶,撒上多菇丰干粉,让其干燥。待温度降至18°C时开始浇水催菇。   (6)、熟料栽培,对于高温蘑菇可用熟料袋栽发菌、脱袋覆土的方式,防止胡桃肉状菌为害。   (四)、细菌性斑点病或褐斑病   蘑菇细菌性斑点病又名细菌性褐斑病、细菌性麻脸病,是蘑菇生产上的常见病害,尤其在江苏、四川、浙江一带的春菇。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迅速发病和流行,严重影响了品质和产量。   1、病原菌与症状   斑点病是由一种广泛分布于空气、土壤、水源和培养料中的托拉斯假单孢杆菌引起发病。此病最典型的症状是菌盖表面发生暗褐色小区或病斑。发病初期颜色较浅淡,逐渐发展为暗褐色病斑。严重的导致菇体畸形,菌盖上发生斑点症状的地方会裂开。有时菌柄可发病。菌盖症状分布的部分通常都是菌盖上水份保持较长久的部分。在长期潮湿的状况下,其组织抗性降低而导致细菌侵入发病。   在出菇阶段的温度范围内,引发斑点病的重要因素是湿度。当菇房内湿度超过90%,加上通气不够,凝聚在菇盖上的水份得不到及时蒸发,就极易引起细菌侵入而发病。病原菌一旦在蘑菇上蔓延,使得覆土里细菌数量超过临界水平时,大量的蘑菇就会得病。   1、防治方法:   (1)、适当降低菇场内湿度,加大通风量,是减少细菌性病害的有效方法。   (2)、药剂防治:当出现病状要及时用药,控制病害程度。选用对细菌防效较好的药剂,如:菌毒清1000倍、菇菌清300-500倍,施药前后菇床停水一天,用药量每米²用药液量100-150kg。间隔3-4天再用药,连续用3天以上,能有效地控制住病害的蔓延和发展。   (3)、及时清除病菇和废料,保持菇场清洁干净。   (五)、蘑菇病毒病 病毒病是区域性病害,一旦发病,患病区的产量、质量受到极大损失。病毒种类以病毒粒子的不同形状、大小而区分。现世界上分析出蘑菇病毒有5种,分别以1-5号标记。   1、病原菌与发病条件:在健康的菇体上也能查出病毒颗粒,但只有在菌丝或菇体中的病毒粒子浓度增加到一定数量,或2个不同型的病毒共同侵染,才能引发症状、引起减产。病毒病引发的症状有多种:如:菌柄伸长、菌盖歪斜、子实体未成熟就开伞、菇体变色、菇体腐烂但无明显的症状等。而在菌丝阶段的症状表现在菌落异常,转接试管后,菌丝不及时吃料和伸长,生长速度比健康的菌丝慢一倍以上。播种后菌丝不易吃料、菌落发黄、容易干枯死亡。病毒传播的途径有几种:如带病毒的菌丝与健康病毒的联接;带病孢子弹射到健康培养料中萌发传播;菇蚊、菇蝇、螨虫等传播;人工操作时而造成病毒传播。   2、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毒的菌种:在菌种的试管阶段就要仔细观察菌落形态、生长速度等指标,如有置疑,立即换掉。同时防止菌种带虫带菌而带入病毒。   (2)、加强老菇房的消毒,用过氧乙酸可彻底清除病毒源。   (3)、在出菇阶段,及时采收菇体,防止老菇开伞,及时防治病虫害,防治病毒传播。   (4)、菇房轮作或休闲,对于发过病的菇房应改种不易发生病毒的食用菌品种,或是将菇房休闲一个季节,以减少病毒源。上一页     蘑菇生理性病害  一、菌丝徒长   1、菌丝徒长原因:由于菌丝生长培养的基质(培养料或覆土)养分过多,或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使菌丝生长过旺,称为“菌丝徒长”或“冒菌丝”。栽培床上菌丝徒长一般发生在培养料发菌和覆土调水以后土层菌丝生长的两个阶段。由于菇房通气不良,培养料发菌阶段菇房温度长期处于26°C以上,空气湿度超过80%;土层菌丝生长阶段菇房温度长期处于22°C以上,空气湿度超过90%,同时由于料和土层养分过多,致使菌丝茂密生长,严重时菌丝绒毛密集成块,形成“菌皮”或“菌被”,若不及时处理,将影响蘑菇产量。   2、菌丝徒长的防止方法   (1)、培养料和覆土层中养分要合理配比。   (2)、培养料发菌阶段要保持菇房空气新鲜,降低空气湿度,土层调水应在早、晚进行,调水结束后,需加大菇房通气量,降低空气湿度,一般要待土层表面的水滴蒸发后才能关闭门窗。   (3)在菌丝扭结、子实体阶段,如遇外界气温偏高,菇房温度处于22°C以上,则应停止用水,加大菇房通气量,否则会造成菌丝徒长。   (4)发现菇床菌丝徒长应用刀或耙等工具破坏徒长的菌丝体,加大菇房通气量,降低空气湿度。  二、地雷菇   1、地雷菇形成原因:由于子实体着生部位低(在料内、料表、或土层下部)导致子实体破土而出,因而菇根长、菇形不圆整,这种菇体通常称为“地雷菇”、“顶泥菇”。地雷菇菇质差、出菇稀,并且这种菇在出土过程中严重损伤在其周围土层上部的幼小菇蕾,对蘑菇前期的产量带来了明显的影响。产生地雷菇的原因,主要是培养料过湿,料内混有泥土,土层菌丝生长前期通气量过大,或安排通气时间不当,致使菌丝过早在土层下部扭结。   2、防止方法   (1)、培养料不能混有泥块。   (2)、在土层菌丝生长前期,尽可能创造菌丝在土层内长足长好的条件,防止通气过大和产生较大温差而致使过早结菇。  三、死菇   1、造成死菇原因:菇房中经常发生菇蕾枯萎、变黄,最后死亡的现象,有时会成批死亡。造成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1)当子实体只有芝麻或黄豆大小时,如菇房遇到23°C以上的高温,且时间较长,则会使子实体成批死亡。   (2)寒冷空气来临,如菇床上大量用水,则会加大培养料与覆土层的温差,降低子实体的代谢能力,致使菇床上子实体死亡。   (3)出菇较密时,由于采摘不慎,损伤其周围的小菇而造成局部死菇。   2、防止措施   (1)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合理安排播种季节,避免高温出菇。   (2)在寒冷空气来临后,要谨慎用水,绝不大量用水。   (3)采摘菇时,手捏着菇盖后应先来回转动一下,再稍用力拔起,以免掀动周围的覆土。  四、硬开伞:   秋菇后期,若冷空气突然降临,湿度急骤降低或昼夜温差过大(10°C以上),菇床上常出现未成熟的子实体菌盖与菌柄分离裂开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硬开伞”。硬开伞主要是由于气温变化大,造成料温和气温的较大温差,菌柄和菌盖生长不平衡而造成的,防止硬开伞,主要应加强秋菇后期菇房的保温措施,减小菇房温度的变幅。  五、畸形菇   1、产生畸形菇原因:出菇期间,由于受到外界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子实体生长不规则,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称之为畸形菇。产生畸形菇主要有如下原因:   (1)如粗土土粒过大,土质过硬,从粗土层中长出的第一批子实体,菌盖往往高低不平,形状不圆整,这主要是机械性损害所造成的。   (2)出菇期间菇房通气过少,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即超过节0.3%以上,往往会出现长柄小盖的畸形菇。   (3)若冬季采用火炉加温,室内一氧化碳过量,子实体上便会产生瘤状突起。   (4)化学农药污染。   2、畸形菇的防止   (1)土质不要过硬,土粒大小要合适。   (2)出菇期间要加强做好菇房的通气工作。   (3)冬季菇房用火炉加温要有排放废气的装置。   (4)化学防治病虫害时要适时适量。  六、空根白心  蘑菇旺产期,菇房空气湿度过低,土面喷水少,土层过干,迅速生长的子实体得不到充足的水分,菌柄的髓部变得疏松,产生白心,甚至中空,严重影响蘑菇的质量。因此,旺产期要施足水,提高空气相对湿度,不能使土层过干是防止蘑菇空心白根的关键。  七、水锈斑  蘑菇子实体出土后,若床面喷水后不及时通气,菇房空气湿度过大,菇体表面常有积水,菇盖上便出现铁锈色斑点。出菇期间,如空气潮湿而闷热,菇房温度超过18°C,则更易发生。因此防止水锈斑,出菇期间喷水后要注意菇房通气,待菇体表面水滴蒸发后,才可关闭门窗。春菇期间,尤要注意菇房的通气工作。  八、红根  出菇期间,如遇高温,床面喷水过多,土层含水时过大,或追施葡萄糖过多,菇房通气不良,便会发生红根,甚至绿根现象;出菇后期气温低,且土层水分过多时也会产生红根。因此,防止红根的关键是出菇期间土层不能过湿。  九、薄皮早开伞  出菇期间,温度偏高,子实体生长速度快,对养分需要量大,而营养供应不足,因此长出蘑菇会出现菌柄细、菌盖薄、提早开伞的现象。因此控制好出菇部位和出菇数量,并做好菇房的通气工作,能有效地防止薄皮早开伞。 上一页      蘑菇主要害虫的特性与防治  侵害蘑菇的害虫种类较多,对其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的有菇蚊类,如:眼菌蚊科的厉眼菌蚊、多菌蚊、蚤蝇科中的黔虼蚤蝇、白翅蚤蝇。瘿蚊科中的真菌瘿蚊、嗜菌瘿蚊。螨类中的蒲螨和粉螨。弹尾目中的黑角跳虫、等节跳虫等。这些都是蘑菇菌丝生长期的主要害虫。  (一)多菌蚊:多菌蚊是眼菌蚊科中的一个重要属,是为害多种食用菌的重要害虫,在山东、江苏、安徽、一带发现较多,其幼虫营腐生和寄生生活,即能在蘑菇培养料中生活,又能取食蘑菇菌丝和菇体,是中温蘑菇中的终身害虫。   1、形态特征与为害性:成虫是一种体形微小的黑蚊,体长约2-4毫米,背部微隆,触角较长,善于飞翔。幼虫体长4-6毫米,头部黑色发亮,蛹为红褐色。多菌蚊是一种耐低温性较强而不耐高温的蚊虫。每年的9月中旬,当菇房内温度稳定在30°C以下,受蘑菇菌丝气味的引诱,成虫飞入培养料中产卵,幼虫则取食菌丝。经20多天的时间完成一个周期。第二代的幼虫多在土层有菌丝的地方取食菌丝和原基,并从幼菇的基部钻入菇体。随着菇体的生长,菇盖和菇柄内形成许多孔洞和隧道,严重影响了菇体的产量和质量。成、幼虫活动时还携带病菌和螨虫在菇床上传播引发病害。当温度降至15°C以下,幼虫则潜入料内部取食,即使在0°C以下,幼虫仍能在袋内活动,成虫则停在料面上。待温度回升到5°C以上,成虫则恢复活动。待春菇3-4月长出,虫量增加。4-6月份是成、幼虫的活动高峰期。当温度升高到30°C以上,成、幼虫活动量减少。在33°C时幼虫不取食,成虫死亡。以蛹在石缝、残料等阴暗处越夏。   2、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废料,减少虫源。   (2)覆土拌药,减少发菌期虫源:当发菌期发现有成虫活动,就要在料面覆盖物上喷施敌敌畏或菇虫净,以减少成虫飞入量。在覆土时,土中拌入1000倍的长效夏菇宁,能将料中的幼虫杀死,持效期可达30天以上。   (3)出菇期间出现幼虫为害,应及时摘除可收的菇体。待菇床土面较干时,喷上500-1000倍的菇虫净,达到成、幼虫兼治的效果。也可用敌杀死或氯氰菊酯500-1000倍喷雾。   (4)当春菇出现,应将杀虫净与浇春菇水结合在一起。多次喷施,以确保春菇安全。  (二)蘑菇黔虼蚤蝇   为害蘑菇的蚤蝇有白翅型蚤蝇和黔虼蚤蝇。在山东、江苏一带,黔虼蚤蝇作为侵害蘑菇的优势种,尤其是高温蘑菇若防治不当,常遭至蚤蝇毁灭性侵害。这也是高温蘑菇难以大面积种植的主要原因之一。   1、形态特征与为害性:黔虼蚤蝇是一种喜高温的体形微小的黑蝇。成虫体长1、4-1、8毫米,体黑色。成虫不善飞翔,而善跳跃。幼虫体长2-3毫米,蛆形。当菇房内温度至13°C以上的三月份,成虫开始活动,在料面和菇盖表面跳跃,选择菌丝浓密处产卵,幼虫则从菇柄基部蛀入,一边咬食菇肉一边钻蛀。成群的幼虫使菇体内部形成千疮百孔,而丧失其商品性。在20-25°C的环境下,蚤蝇20天就能繁殖一代。在培养料二次发酵不彻底的情况下和偏早播的情况下,发菌期就可使蚤蝇大量繁殖,而在第一批菇出菇期导致暴发为害。高温蘑菇自5月份播种至出菇期的7-8月高温期都易引发蚤蝇为害,因此种过高温蘑菇的菇床再种双孢蘑菇时周围残留的蚤蝇虫源将成为侵染双孢蘑菇的虫源。蚤蝇成虫常携带多种病菌和螨虫,致使菇床病害发生和蔓延。   2、防治措施:   (1)加强环境卫生,减少虫源:在常发生蚤蝇为害的菇场,要保持菇场干净,及时摘除被害菇体,并将菇体深埋或烧掉。   (2)加强覆土处理,控制发菌期的虫量:对于蚤蝇发生量大的菇场,在料中就应加入长效驱虫剂-夏菇宁1000倍喷施,尔后再播种,这样可杀死发菌期的幼虫。在覆土材料中结合施调菇水时,也可用1000倍的夏菇宁防治随着菌丝向土面活动的幼虫。并保持较长的药效。   (3)出菇期的药剂防治:要选择既能杀死成虫,又能杀幼虫的低毒高效的杀虫剂-菇虫净防治。如成虫量较多,需提高菇虫净浓度,用量在500倍。而防治幼虫可控制用量在1000倍。每隔5-7天喷施一次,可有效地控制蚤蝇为害。  (三)瘿蚊   瘿蚊是蘑菇上普遍性害虫,在培养料未处理彻底的情况下,11月份的蘑菇和春季4-5月份的蘑菇发生较多。带有鲜艳的红色、桔红色的幼虫钻入菇体的菌褶内或粘附在菇盖和菌柄上,严重影响产品的商品性,对产量和质量都产生较大的影响。   1、形态特征和为害性:瘿蚊是一种体形微小的蚊虫。成虫体长1-1.2毫米,体色较淡。菇床上不易发现成虫。幼虫有多种的体色,如黄白色、桔红色、淡黄色等色彩,体长约1-2毫米.在温度5-30°C之间,幼虫都能以幼体生殖的方式繁殖。幼虫在母体内发育成熟,直接咬破母体的体壁爬出。幼虫既营腐生生活也营寄生生活。幼虫在无菌丝的发酵料内也能繁殖。有了菌丝后则以菌丝为主要营养源,而且能咬食菌褶,造成缺刻等为害状。在湿度高于30°C以上,幼虫化蛹,以蛹越夏。成虫喜欢将卵产在腐殖质丰富和水份偏多的基质内。蘑菇房内的虫源来自于未经二次发酵处理的培养料和播种后成虫在料中产的卵。   2、防治方法:参照多菌蚊的防治。  (四)跳虫   跳虫多生活在土中,植物上及水面等环境中,大多数营腐生生活。但如等节跳虫、长角跳虫却以多种的食用菌菌丝和子实体为食。在地面种植的蘑菇或是高温蘑菇常受到跳虫侵害。当虫口密度很大时,蘑菇的菇体上都聚集着几十只的跳虫时,菇盖被啮食得斑斑点点,幼菇受害严重而萎缩,产量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绝收。   1、形态特征与为害性:跳虫的种类繁多,但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季节中,跳虫的种类却有不同。例:等节跳虫是高温季节的主要种类。等节跳虫体小,约0.5-1毫米,体色灰黑色,主要取食高温蘑菇菌丝,能在发菌期间大量繁殖。由于虫体微小,肉眼难以看见,只有在施用杀虫药后第的二、三天虫体死亡而落在地面上。室内栽培的蘑菇,能在地面上看见一层灰色虫体。长角跳虫体长约1.5-2.5毫米,体灰白色,在秋季露天栽培的蘑菇料中大量繁殖。虫体善于跳跃,常成群漂浮在水面上。当温度下降到15°C以下,为害程度降低而逐步消失。   2、防治方法:   (1)清洁环境,降低虫源数量:及时铲除菇房四周的杂草和废料垃圾,能有效地养活虫源。   (2)在较高温时期播种,极易引发跳虫为害。虽然肉眼难以看见,但已存在虫害。因此,应用长效药处理培养料,并在喷施调菇水时,用夏菇宁和菇虫净1000倍,能将发菌期内的跳虫杀死,免除出菇期的跳虫为害。  五、螨虫   螨虫对蘑菇菌丝和菇体侵害已成为世界性灾害。尤其在我国,栽培设施简陋,菇房难以密封处理、菌种生产技术简单、菌龄老化。因此,在蘑菇生产的老场区内,螨害普遍且严重,在有的年份甚至绝收。   1、形态特征与为害状:为害蘑菇的螨虫有多种,如粉螨、害长头螨、腐食酪病、兰氏布伦螨等。粉螨体形微小,体长只有0.1毫米左右,只有成堆的螨,堆集在土面或菇盖上才能看出。腐食酪螨体较大,在菌丝体中能看到一些小亮点。而害长头螨的膨腹体长达4-7毫米,膨腹内有十头到几百头的幼螨。幼螨在母体内发育成熟后,从母体中钻出。在27°C的环境下发育一代只需8天。在25°C环境中,在一瓶蘑菇菌种接入腐食酪螨5-10只,经40天观察,全瓶中的菌丝已被食尽,只见老化的菌索,而螨虫数量不计其数。螨虫在10°C以下,基本处于休眠状态,在12°C以上开始取食,20°C以上大量繁殖。在高温蘑菇培养料内,37°C的状态下,螨虫仍能取食和繁殖。螨害造成菌丝退化,培养料粘湿,子实体孔洞、腐烂、秃根,幼菇萎缩等现象。螨虫食性杂、生活力强,能营腐生生活和寄生生活,尤其在猪、牛、鸡粪上都有螨虫。在栽培房的架子、墙角缝隙都会藏有休眠体。菇蚊、蚤蝇体也携带着螨虫。这些都是栽培期的虫源,加之菌种带螨。这几方面的虫源在发菌期内长期共同繁殖,菌丝很快被食尽,菇家称之“退菌”。在这种情况下,既无法补种,也无法用药防治,栽培宣告失败。   2、防治方法   (1)杜绝菌种带螨:在一些粗泛的菌种场,菌龄长,高温过夏、场地处理不干净,常在菌种中带有螨虫。在使用这种菌种时要注意检查,看是否有螨害症状。可喷入一些药剂,迫使螨虫爬出菌种瓶,用放大镜观察,如有螨虫不予使用。   (2)确保二次发酵质量:能有效地减少培养料和栽培房内螨虫数量。   (3)在螨害严重的菇场,可考虑用夏菇宁处理培养料。   3、重视调菇水阶段的防治:在螨害严重的菇场内,要强调在施调菇水时用药防治。药剂可重点选用杀螨剂。如:阿维菌素类药剂、联苯菊脂或立打螨,也可用菇虫净1000倍喷施,能将发菌期的螨虫杀死,减少出菇期虫量。   4、出菇期的防治,重在用速效性杀螨剂。在大菇采净后施用,间隔4-5天后,重施一次,一般喷施3次后,基本上可减少螨虫对正常产量的影响,达到正常出菇的目的。  (六)线虫   为害食用菌的线虫,体形微小,长度在0.5-1毫米。主要群集在潮湿的培养料中。菌丝被害后,其症状与生理性的菌丝萎缩相似,进而培养料腐烂发臭。因而常又把线虫作为一种病害来防治。 防治方法:由于在菇床上多次用药,特别是使用了菇虫净后,线虫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因而目前线虫在蘑菇上不是优势种,为害性不大。

标签:
  • 菌害防治经验
  •  
  • 怎样菌害防治
  • 更多栏目最新
    蘑菇线虫病诊治技术
    蘑菇线虫病诊治技术
    蘑菇线虫必须采取防治措施;一是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生物物
    稻田种植蘑菇好办法
    稻田种植蘑菇好办法
    稻田种蘑菇,要抓住四个关键技术环节。一、材料准备栽培1
    蘑菇病害需要加强管理
    蘑菇病害需要加强管理
    蘑菇病害需要科学管理才能控制。具体方法如下:1.加强通风
    预防薄皮蘑菇早开伞的技术
    预防薄皮蘑菇早开伞的技术
    现在秋天到了,气温忽冷忽热,气温变化很大。昼夜温差10-15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