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白灵菇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畸形菇的成因及避免措施畸形菇降低产品档次,甚至失去商品价值,影响种植的经济效益。这个问题很常见。畸形菇的发生是由于栽培环境条件与白灵菇的生理生化要求不相适应所致。关键在于出菇期温度、湿度、光照、空气协调性差,管理技术操作失误。下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避免畸形菇的发生。

1、棚内结构不合理

现有的许多白灵菇栽培点(室内菇房和田间菇棚)建设简陋,结构不合理。有些菇房的门窗是单向的,有的通风口开在墙的上部,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有的塑料大棚虽然两边都有通风口,但通风口都朝向菌墙的两端;虽然有通风口,但为了保暖,并没有打开。由于棚内空气不流通,严重缺氧导致好氧的白灵菇变形。理想的菇棚应朝南或朝西。从保温通风的角度考虑,栽培棚不宜过大。一般每个长方形大棚可放3000袋(1582.2m)或5000袋(2582.2m)。通风口宜设在长边两侧底部,直径为2424厘米,用砖砌成,每1m开一个。菇棚两端的门膜应能开合,有利于空气纵向对流;棚顶宜采用不滴水膜加草帘或遮阳网。

2、菌壁堆积不当

其表现:菌袋进入棚墙过高,每码10袋,超过1m;有的菌壁充满粘性土,密不透风;有的菌壁灌满后浇水不够,干涸;有的菌壁堆积太密,中间没有填满土;有的砌墙时,袋头的薄膜不能剪好,只有1/3的墙体部分剪得太少,反而剪掉裸露的一端,菌丝外露,不滋润。这些都使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如北方,菌袋堆放在墙上,袋间填土水分不足。寒冷冬季加温时,水分少、干燥,菌袋中的水分被填土吸收,菌丝体脱水,难免出现菌盖。处于停滞或收缩状态的变形蘑菇;粘土板结,透气性差,不能调节菌丝,反而妨碍正常的生理繁殖。

在江北蘑菇区,菌袋壁是白灵菇生长的载体,它包括菌袋和填土。填土的目的是利用土壤中的有机质,同时起到调节温湿度的作用。气温低时,土壤能保温,气温高时,又能散热。这是一种覆土栽培机制,也是目前百灵菇田菇棚栽培的一种模式。

时间宜在菌袋生理成熟时,一般在12月上旬至中旬,以转催芽期;

叠壁宜叠放6-7层菌袋,斜形,底大上小。底宽120cm,顶宽80cm,墙长280cm;菌壁间距为60-80cm。

切膜要与菌袋内端相适应。剪膜的目的是为了连接菌丝体和填土,以剪掉2/3为宜;靠墙叠放时,2个袋子并排放置,袋子之间的距离为4-5cm;一端留1.5-2cm,不剪膜,起到保护菇的作用;

填充性更好。粘土宜筑墙,但菇袋之间的填充物应选用粘土和沙壤土,掺入1%的石灰和0.5%的复合肥制成营养土;分两份使用,一份做成泥备用。在底袋中,一部分干混,用于填充袋子之间的空隙,然后浇水;

菌壁顶部填满3cm土后,用泥土形成10cm左右深的蓄水层,每隔40-50cm钻一个3cm宽深的孔,直至离底2-3袋菌壁,作为通气孔和灌溉两用。

3.先天性营养缺乏

有4个表现:配方中原辅料棉籽壳、麦麸因老化受潮霉变,营养成分降解;无法满足要求; 培养基变酸败; 菌袋内水分蒸发,菌丝体脱水。这些都属于先天性营养不良,所以生产出来的蘑菇菌盖薄,有波浪形,或者不展开菌盖,颜色偏黄不白。

堆肥是白灵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培养基,基质的好坏与蘑菇的数量和品质密切相关。要生产出更多的优质食用菌,就需要做到“四个必须”:

原料必须新鲜、无霉变,才可曝晒杀菌;

公式要合理。这里介绍两组配方:棉籽壳87%,麦麸8%,玉米粉2%,石灰粉3%。 3%,石灰粉2%。含水量约60%,PH值为7-8.5。

必须控制添加剂。配料中常用的添加剂有石膏粉或石灰粉。两者除了提供钙质外,主要起到调节酸碱度的作用。石膏粉是硫酸钙,呈微酸性,用来缓冲碱度;石灰粉是轻质碳酸钙,呈碱性,用于防止pH值过酸。白灵菇培养基要求的pH值为7-8.5,呈碱性。另外,制袋正值秋末,气温高。为防止培养基酸败,应使用石灰粉。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配方中的添加剂不得超过5%;

发酵一定要掌握发酵的机理。发酵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对培养基进行自然催化分解,从而改善基质理化性质,增加有效养分,促进菌丝体吸收,促进培养物中有效成分转化为子实体尽可能多,有利于增产。发酵时可加入0.3%的发酵剂,发酵时间为7天。翻堆3次后,转入套袋、杀菌、冷却接种。

4. 预计交货期的不确定性

常因栽培者求菇心切,菌丝在生理成熟前进入人工芽芽,造成早产畸形。

白灵菇需“培菌百日,一日出芽”。为此,必须掌握菌丝体生理成熟度的“三个标准”:菌龄自接种之日起90天;拍打时有“砰”的一声响,达到这个标准说明身体已经成熟,此时最适合在棚内放包、砌墙。

5.萌芽提醒技术不到位

菌丝体生理成熟后,需在0-13的低温下刺激10-15天。期间还要用10以上的温差刺激5-7天,迫使原基分化成菇芽。这是白灵菇的显着特点。养殖者往往未能掌握这一独特的物种,缺乏低温蹲菌期,温度刺激不足

,与生殖期理化要求不协调,导致子实体发育受到抑制而变形。有的菇友在12月上旬进棚催蕾时,为了保温,却忽视了通风,棚内严重缺氧,结果催出的尽是菇柄长达20cm、菇盖紧握不展的“拳头菇”。低温、变温催蕾必须做到“四配合”:

    ①开口增氧把菌袋解开,松动袋口并扭拧,让微量空气透进袋内,但不可把袋口全开,以防菌体干燥;

    ②搔菌唤醒据新疆和北京、河北等产区经验,菌袋开口后用小铁耙往袋内扒掉原菌种块及周围3.5cm的老化菌皮,但其他部位不要搔动。搔菌有利于原基早现,出菇点定位于中央;

    ③干湿交替晴天用喷雾器在棚内空间喷雾化水,相对湿度要求85%;夜间掀起棚边盖膜,自然降温,形成干、湿刺激;

    ④引散射光长菇阶段,白天应将棚顶草帘拉稀,间距6~10cm,让阳光射进。适宜的光照强度为500~600Lx,但要避免光线直射,以免水分蒸发、原基萎缩或菇体裂成花菇纹。

    6、疏蕾未引起重视

    有人看到菇蕾丛生喜出望外,明知菇蕾太密,却舍不得摘掉。由于忽视疏蕾,出菇互相拥挤,因此出现蝴蝶形,侧向呈长牛舌状、驼背菇等变异形态。

    疏蕾能确保产品朵形和质量,是栽培管理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具体“四要求”:①留蕾适量每袋一般留1~2个,最多不超过3个。多了营养分散,菇体不肥厚,反而品质下降;②选蕾准确以色泽洁白、菇体端正为标准,选优去劣、留大去小、留强去弱、疏密留稀;③小心操作用利刀将多余幼蕾割除,不可伤及保留的菇体及菌丝;④疏后护蕾疏蕾后应把袋口薄膜拉直,稍拧,保温保湿。温度保持在13~18℃,不低于8℃,不超过20℃;空间相对湿度85%~90%。菌墙之间的作业道有浅度蓄水保湿;并要打开通风口,保持棚内空气新鲜;同时引光增温,促进菇蕾发育。

    7、长菇期管理不善

    菇蕾出现后逐步分化成子实体,在长菇期间,常因温、光、气调节不好,导致菇体发育畸形、侧长,或驼背,或盖面凹陷,或斑点麻脸,色变,以及采收过期,菇体超大,不符合等级。

    出菇期间管理上要做好“三协调”:

    ①加温与保氧协调长菇期正处于腊月刮北风、气候寒冷,出菇要求最适温度13~18℃,在北方产区,除了白天引光增温、罩膜保温外,夜间可采取在棚外燃烧、蒸汽进棚升温。但要注意,不可忽略通风,以免缺氧,导致菇体变形;

    ②增湿与通风协调长菇期空间相对湿度要求85%~95%,寒冬干燥,需要在空间喷雾化水增湿;同时结合通风,切忌喷关门水或过量水,以免棚内缺氧,或水滴落于菇面而引起盖面积水凹烂成麻脸。

    ③引光与保湿协调长菇期需要散射光500~600Lx。棚顶草帘之间需拉开6~10cm,让阳光照进棚内,创造“三分阳、七分阴”的环境。但切忌光线过强,以免造成水分蒸发、菇体裂花。因此,晴天棚内菌墙间的作业道应保持浅度蓄水,使光线进棚后,水蒸汽上升,增加空间湿度;早、晚可向空间喷雾增湿,但切忌喷到子实体上,以免造成烂菇或菇盖变黄。

标签:
  • 菌害防治方法
  •  
  • 菌害防治经验
  • 更多栏目最新
    白灵菇的高产栽培教程
    白灵菇的高产栽培教程
    白灵菇又名阿魏菇、阿魏菇子兰、阿魏菇。白灵菇肉质细嫩
    白灵菇栽培的菇房处理
    白灵菇栽培的菇房处理
    用于栽培白灵菇的菇房一般都有蔬菜保护,如日光温室、温室
    最新白灵菇“短育”栽培方法
    最新白灵菇“短育”栽培方法
    白灵菇菌袋长满菌丝后,不能像平菇那样直接出菇,只能经过一
    白灵菇“短育”栽培掌握方法
    白灵菇“短育”栽培掌握方法
    白灵菇菌袋长满菌丝后,不能像平菇那样直接出菇,只能经过一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