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冬季管理三注意


本网消息:据食品土畜动物频道报道,延平区水南八仙村的村民怎么也想不到,当年的小打小闹,竟然会闹出大名堂。他们在福建省南平市食用菌研究所的帮助下,尝试培育金针菇。仅那一年,该项目就创收5.2万元,纯收入达到3.4万元,远远超过种菜的收入。巨额利润让村民们“羡慕不已”。经过艰苦创业,八仙村已成为知名的金针菇专业村。八仙村的变迁,是闽北食用菌发展的一个缩影。闽北食用菌生产虽然起步晚,但以其生产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不占用或占用耕地少、适宜山区发展等特点,深受农民青睐。如今提倡打“生态牌”,食用菌是南平手中的一张重要牌。目前,全市年产量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以上,占全国的7%。 2005年,全市生产各类食用菌5.32亿袋,各类鲜菇27.62万吨,产值9.26亿元。出口量8.76万吨,出口创汇8647万美元。食用菌产值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5%。木本和草本原料,以及牛畜粪便资源丰富,再加上良好的地理环境,闽北发展食用菌可谓是天时地利。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涉足这一领域。 1986年,食用菌综合技术开发被列为省星火计划项目。在这种气候下,闽北食用菌生产发展迅速。 “十一五”期间,我省组织实施了珍稀食用(药)菌加工技术开发与产业示范。新品种的引进选育、标准化栽培和加工保鲜技术研究,促进了全省食用菌产业规模化、高档化发展。目前,闽北地区可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有近40种,其中具有商品规模生产的有25种。香菇茶树菇等名贵菌类。两大因素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过去,是浙江龙泉、清远、景宁等地的“香菇客”,将食用菌生产的“火种”带入了闽北。典型的自负盈亏的作坊式经营。 90年代是食用菌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这个产业的配套机制比较完善。例如,延平区形成了以区食用菌领导小组为核心,以食用菌办公室、食用菌研究所为支撑,以乡镇食用菌站(室)为依托的工作网络,辐射到村庄和家庭。但由于近年经费紧张,食区各级食用菌办公室原属区农委管辖,后划归区农业局管辖。目前,他们处于无固定编制、无专业人员、无固定办公场所、无正常办公经费的“悬浮编制”状态。 “四无状态”。原有健全的乡镇、村级技术网络消失,新品种、新技术、市场信息不能及时传递给农户,千家万户以小规模分散生产为主长期以来,闽北地区在这种生产模式下,生产、流通、加工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自然难以生产出批次集中、品质优良、规格一致的产品。食用菌发展乏力,除了落后的生产模式“拖后腿”,加工业的滞后是一大制约因素。据业内人士介绍,年产量占1%以上的光鲜比重背后-全省第五,不容忽视的是全市食用菌行业没有龙头企业的现实。生产。每到收获季节,邻近城市的商贩就会“打电话上门”采购。赚了钱之后,只想买菌种,重新培养。也有少数活跃的菇农,会在一定的时间晒干一些食用菌出售。据了解,闽北地区共有食用菌加工流通企业35家,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有16家。但目前食用菌行业还没有龙头企业。顺昌天元珍稀食用菌有限公司以销售新鲜产品为主。浦城聚兴速冻厂和销售额过亿元的神达果蔬食品有限公司,并不是专业的食用菌加工企业,只是以“徒步车”的形式销售时令食用菌。

投入不足、观念陈旧、缺乏必要的市场经验、发展后劲不足,考验着闽北食用菌产业的原始积累。食用菌潜力有待挖掘。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拓展,如果田间能与餐桌相连,食用菌产业的收益将十分可观。从食用型到药用保健,从调味食用型到蔬菜需求,从资源消耗型到生态农业良性循环的方向。闽北市场,香菇、木耳、香菇等各类干(鲜)菇供应充足。杏鲍菇、梨花菇、茶树菇等名贵鲜菇大量运往周边省份和周边地区销售。菇筒直接运往广东、深圳、江苏等地,栽培出的菇供应市场。科学种植食用菌,不仅可以让经济与环境和谐共存,而且可以“变废为宝”。种植食用菌后的废管菌糠可转化为低分子蛋白饲料和高效有机肥,可用于喂猪、喂鱼、施肥、改良土壤。这项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并产生了一定的效益。据市食用菌研究所统计,仅充分利用全市数百万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每年可创造数亿元产值。责任编辑:蒋春红

标签:
  • 学习食用菌种植
  •  
  • 食用菌种植方法
  • 更多栏目最新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根据食用菌对营养、水分和pH值的要求配制的培养料即为培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